又一座印度教聖城,納西克(Nasik or Nashik)位於戈達瓦里河畔(Godavari River),可以當孟買和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旅程之間的中繼點。如果來孟買想看印度人聖河中沐浴,這裡應該最方便,只是說近其實不算近,搭火車都要四個小時上下。
又一座印度教聖城,納西克(Nasik or Nashik)位於戈達瓦里河畔(Godavari River),可以當孟買和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旅程之間的中繼點。如果來孟買想看印度人聖河中沐浴,這裡應該最方便,只是說近其實不算近,搭火車都要四個小時上下。
達曼(Daman)位於古吉拉特邦(Gujarat)南端,火車站和汽車站必須借相鄰城鎮瓦皮(Vapi)的來用。從瓦皮到孟買的火車快車只要兩個多小時,所以還是把這裡歸於南印度。會在這種冷門地點住了一晚,原因自然是為了轉車。
果亞(Goa)因熱帶風情洋溢的金色沙灘和溫暖的阿拉伯海海水,旅遊開發極早。但一度聞名的嬉皮勝地現已不復存在,團體遊客挺多,街道相對印度其他地區乾淨,沒見什麼牛羊在路上遊蕩,教堂遠多過寺廟,想吃好住好不是問題,但物價也較高,感覺這裡最多只像半個印度。
兩度到南印度旅行,在卡納塔克邦一次從邁索爾一路向北,進入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看石窟,另一次到貝魯爾(Belur)之後便往西抵達海岸城市芒格洛爾(Mangalore)再轉火車去果亞(Goa)。
比賈布爾(Bijapur)是西元1489-1686年間回教蘇丹國“Adil Shahi”王朝的首都。蒙兀爾王朝興起時,比賈布爾以聯姻為依托保持獨立地位,但最終仍亡於蒙兀兒王朝第六代君主歐朗傑伯(Aurangzeb)之手。
巴達米(Badami)是遮婁其王朝(Chalukya Dynasty, 543-757年)最初的首都,如今座落在紅色砂岩峽谷間的小村莊平凡而美麗,風景勝過帕塔達卡爾和艾賀勒,2015年也被一同併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維查耶納加爾帝國(Vijayanagara Empire也譯毗奢耶那伽羅王朝, 1336 – 1565年)是繼朱羅王朝(Chola Dynasty, 約848 – 1279年)之後又再度大一統南印度的霸權,前兩篇介紹建造出貝魯爾和哈勒畢德神廟的曷薩拉王朝便是在1346年遭其所滅。維查耶納加爾帝國的首都亨比(Hampi也有罕披、漢比等譯名)在15世紀時應該是南印度最繁華的城市了吧!如今只剩一片荒蕪廢墟,僅留下一個小小的村莊。
哈勒畢德(Halebid)距離貝魯爾(Belur)約16公里,這裡另有一座曷薩拉王朝(Hoysala Empire)時期的華麗神廟“Hoysaleshwara Temple”。通常如果已經千里迢迢抵達這個偏遠地區,大概都不會只進其中一個村而放棄另一個。
來到什拉旺貝爾格拉(Sravanabelagola)的遊客和朝聖者幾乎都被巨石像給吸引到大丘上,另一座小丘“Chandragiri Hill”相對沉寂許多。其實小丘才是這處宗教勝地西元前三世紀歷史的起源。
第一次去什拉旺貝爾格拉(Sravanabelagola)是從邁索爾跟當地團,一日來回行程居然還包括貝魯爾(Belur)、哈勒畢德(Halebid)和另外兩個小地方,一路匆匆太匆匆,但古蹟仍無比動人,當下決定日後再來仔細看看。
邁索爾(Mysore)從1565年開始成為邁索爾王國的首都一直到1947年,和印度許多城市一般擁有多元文化,城裡印度教神廟、清真寺、殖民時期建築混雜,但街景亂歸亂在印度已經算是比較乾淨的城市。
到科欽(Cochin)之前經過瓦爾卡拉(Varkala),之後到卡利卡特(Calicut今名Kozhikode),兩地都有沙灘,最後還去一趟瓦亞納德野生動物保護區(Wayanad Wildlife Sanctuary)才結束喀拉拉邦的行程。
科欽(Cochin)今名為“Kochi”,和南印度很多有兩個名字的城鎮一樣,舊名是殖民地時期留下。科欽早在羅馬時代已經是重要的香料貿易港口,16世紀初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先後為葡萄牙和荷蘭統治,1814年才割讓給英國。
喀拉拉邦吹著來自阿拉伯海的潮溼空氣,濱海潟湖椰林茂密,氣質和印度其他省分大不相同。從科蘭(Kollam或Quilon)搭船到阿勒皮(Alleppey或Alappuzha)花了8小時,四月已經淡季,只有7名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