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苗栗才知道這裡原屬原住民道卡斯族貓狸社,貓貍、貓裡、麻里同是原住民語音譯,原指平坦之地,後來才轉為“苗栗”。
苗栗在清代並未建造城池,僅栽種刺竹防禦,看地圖上清代已經存在的天后宮、城隍廟、文昌祠地理位置及文昌街、米市街等舊街道名稱,就可以知道舊市區是靠近貓裡山“南苗”這邊,而不是火車站周邊。位於火車站附近的義民廟、義民塚從前屬縣城郊外。
苗栗火車站已是第四代建築新貌,設計挺新潮,只拍張小女孩坐在大行李箱上的現代雕塑。
苗栗義民廟是為祭祀清乾隆時期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事件」(1787年由天地會肇始的一場民變,持續約一年。)在戰亂中犧牲性命的民兵所建,乾隆皇帝曾御賜「褒忠」牌匾(今日所見為複刻)。現義民廟重建完成於民國62年(1973年),廟中只設牌位沒有神像,廟後的義民塚雖擁有古蹟身分,但荒草蔓生、圍籬隔絕並無法靠近觀看,我想也很少遊客會想憑弔一座沒啥修飾的墓塚。
南苗老城區有點距離,所以從火車站前騎Youbike過去。天后宮始建於嘉慶年間,城隍廟則是光緒15年(1889年)苗栗設縣後才興建,兩座寺廟都是光復後重建,就過門不入了。
清光緒11年(1885年)建成的文昌祠三開間、二進二廊、前有照壁,正殿主祀文昌帝君,苗栗設縣後也在此創立「英才書院」。日據時代文昌祠曾被改為它用,遭到一定破壞,但主建物及格局仍大致保存下來,現為縣定古蹟。
貓裡山(貓狸山)在日據時代建有苗栗神社,改稱「將軍山」。台灣光復後為紀念抗日烈士羅福星改名為「福星山」,1997年苗栗市政府又將其恢復舊稱,但貓裡、貓貍還是讓人混淆,反正就是一座山林公園,有老樹、涼亭、紀念碑,以及從市區遷來保存的三級古蹟賴氏節孝坊,算是苗栗市最有名氣的景點。小山不高,走來也不累,除了看看古蹟,也能眺望市區,再走上一段穿山而過、柳暗花明的舊鐵路隧道,還算有意思。
苗栗神社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已經無存,但從層層增高的石階和平台還是可以感受出神社參道格局,石階下方立有羅福星雕像,還真不認識他。上網查查發現居然是位混血兒,擁有中、荷與印尼血統,曾加入同盟會並參與黃花崗之役,中華民國成立後轉至台灣組織抗日活動,1913年12月遭日本警方逮捕,並從其身上搜出黨員名冊,才有接著在苗栗成立臨時法院大規模審訊的所謂「苗栗事件」,羅福星本人則於1913年3月遭到處決。
中式涼亭和國軍第二九六師剿匪陣亡將士紀念碑。
賴氏節孝坊本來位在文昌祠旁,四柱三間,因道路拓寬而不得不遷移。牌坊表彰對象為賴四娘(1806~1888年),14歲時自幼許配的夫君過世(不知成親沒?),從此守寡超過60年,光緒9年(1883年)獲准建坊。「想當年,夫死身、婦死心,不死青孀留勁節;觀此日,顯對人、幽對鬼,自對皓首得芳名。」,讀石柱上的對聯和看到二十四孝「乳姑不怠」石刻真有濃濃封建味道。
跟著指標石階下行到功維敘隧道入口,日據明治36年(1903年)建成,總長約460公尺,單線通行,民國87年(1998年)山線雙軌鐵路通車後才停駛。現在隧道裡投射五彩燈光,搭配音效,成了觀光景點。洞內非常潮濕,滴水匯集成溝渠,流水聲淙淙,光線足夠的壁面長出藻類和苔蘚。走出隧道另一端步道仍繼續延伸,一旁有些田園風光,不遠處還有處假日市集,我得原路返回就沒向前走太遠。
城垜式隧道口上“功維敘”三字是由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題寫,出自《尚書‧大禹謨》中的「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對用典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查吧,總之這三字是用來讚揚修築鐵道眾人的功績。
苗栗市區仍帶有小城氛圍,逛逛挺不錯,下回要來研究看看有什麼著名小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