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gang a1.JPG

台灣大大小小數百座媽祖廟,要比看看誰的香火最鼎盛、歷史最顯赫、建築最華麗,第一實在難選,但北港朝天宮無疑都能列名前幾。除了朝天宮,北港還有義民廟、鎮安宮兩座古蹟寺廟,都在附近,一併看看。

古笨港商貿風華早已消失無蹤,從南岸的水仙宮走上河堤,一路都能眺望對岸的北港鎮,比起溪南農村景色熱鬧太多。走到紅拱的觀光橋並不遠,過河就接上北港中山路老街,剛好有建醮活動,街心長桌擺滿整齊的禮盒供品。北港小鎮的宗教氛圍在台灣同樣也是數一數二。

Beigang a2.JPG

Beigang a3.JPG

Beigang a4.JPG

Beigang a5.JPG

 

根據康熙56年(西元1717年)諸羅知縣周鍾瑄主修的《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紀載,笨港天妃廟位在外九莊笨港街,由居民合建於康熙39年(1700年)。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長年爭論誰才是笨港天妃廟正統繼承各有各的主張,新港認為笨港天妃廟在乾隆、嘉慶年間已遭洪水沖毀,神像後來移往新港奉天宮,北港則認為笨港天妃廟並未受沖毀,其位置就是朝天宮所在。

北港提出的有力的證據是廟中乾隆40年(1775年)《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中提到:「諸羅縣笨港天后宮,建自雍正庚戌歲,脩於乾隆辛未年,迄今廿六載。故制觕樸卑窄,不足以揭虔妥靈;而又梁桷赤白,多剝不治。余蒞港之明年,捐俸倡修。」。雖然直稱“笨港天后宮”,但始建的雍正庚戌歲是西元1730年,已晚於《諸羅縣志》所記載天妃始建時間30年,所以並不足以證明朝天宮就是笨港天妃廟原址。加上這塊碑據說是民國44年新港板頭厝出土,被北港朝天宮取去立在廟內,才在額刻碑題“笨港”下方加刻“北港”兩字,根本不是寺廟固有文物,也不知此一說是否屬實。

笨港天妃廟正統之爭從歷史和文化角度看是相當有趣的課題,因文獻資料尚無法取得定論,只能期待未來是否能發現考古證據佐證了。但若從宗教信仰來看,大家拜的同是媽祖,廟方爭香火,相煎何太急,要是正統那麼重要,那大家都到大陸湄洲朝拜祖廟不就得了,何必一個小小台灣建好幾百座媽祖廟。我個人比較相信雍正、乾隆時期,繁榮的笨港已不止一座媽祖廟,泉州人、漳州人、汀洲人各有供奉,笨港天妃廟毀於洪水後,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或許都有分得文物。媽祖只有一位,兩間廟都是繼承者,不必再吵了,讓學者專心研究歷史吧

《諸羅縣志》裡面對媽祖信仰歷史有較長一段記載,讀起來比較有意思,節錄半段如下,看看媽祖神格如何步步高昇到天后:

按妃莆田人,宋巡檢林願之女。幼時能知休咎,有神女之稱。常坐席以濟流。厥後,人見衣朱飛騰海上。因建廟祀之,雨陽禱應。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神降於檣;還奏,賜號「順濟」。歷紹興、開福、景定間,屢顯靈加號。元以海漕效靈,賜額「靈濟」。明永樂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國朝改封天后,沿海港口俱建宮廟以祀。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琅奉旨征剿台灣,師次平海澳,時方旱乏水;有一井在妃廟之左,往不能資百口,至是泉忽大湧,足供四萬餘眾。及戰於澎湖既克,我師登岸,入廟見妃像臉汗未乾、次袍俱濕,乃知為神大之助戰也。事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

北港朝天宮歷經多次重建,咸豐年間形成四進格局,現所見主要為日據明治38年(1905年)嘉義大地震後聘著名匠師陳應彬(1864-1944年)主修後模樣,竣工於大正元年(1912年),後續又修葺過剪黏、彩繪,整體外觀富麗堂皇,特別屋頂剪黏裝飾,繁複細節教人目不暇給,最高處“雙龍搶珠”為1963年江清露作品。

Beigang b1.JPG

Beigang b2.JPG

Beigang b3.JPG

Beigang b4.JPG

Beigang b5.JPG

Beigang b6.JPG

 

第一進三川殿木雕也極為精緻,左右側龍虎門的扁長形八角藻井應該出自陳應彬手筆,造型相當少見。

Beigang c1.JPG

Beigang c2.JPG

Beigang c3.JPG

Beigang c4.JPG

 

三川殿兩面石窗雕刻著24孝,仔細看能讀出好幾個熟悉的故事。

Beigang d1.JPG

Beigang d2.JPG

Beigang d3.JPG

 

三川殿還有陳玉峰父子於1960年後彩繪的門神。因為建醮,神轎和千里眼、順風耳都被請出安置在醒目位置。

Beigang d4.JPG

Beigang d5.JPG

Beigang d6.JPG

 

香火太旺,正殿(媽祖殿)被薰得黝黑,簷下有交趾陶可能是陳應彬聘請自泉州同安的柯訓和其弟子洪坤福作品,不過留下的名字是主修人陳應彬。

Beigang e1.JPG

Beigang e2.JPG

Beigang e3.JPG

 

不同於一、二進三川殿和正殿為陳應彬主持重修,第三進觀音殿還保留咸豐年間木匠林天賜修建模樣,一對古樸龍柱更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舊物,見證朝天宮歷史之古老。

Beigang e4.JPG

Beigang e5.JPG

Beigang e6.JPG

 

第四進父母殿是1994年失火後重修,左右側殿還有三官殿、文昌殿及祝生娘娘、福德正神可參拜。

Beigang e7.JPG

Beigang e8.JPG

 

北港義民廟創建於清乾隆53年(1788年),是一座結合墓塚的祠廟,供奉乾隆年間因林爽文事件犧牲性命的義民與忠犬,最初名為旌義亭,後又增祀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新添的義民幽魂,才改稱為義民廟。林爽文事件的義民塚就在正殿後方,為一「封官印」的方型墓,戴潮春事件義民塚則在義民廟兩側,是一般常見的封土型式。由於寺廟和墓塚在日據時期和光復後都曾重修,部分已成水泥建築,歷史意義大過古蹟成分。林爽文和戴潮春事件從清廷角度看自是民亂無疑,其實林爽文和戴潮春都有天地會的反清背景,若能成功就不叫亂民了,成王敗寇自古皆然。

至於「義犬將軍」據說是嬰孩的守護神,緣由還真是不清楚。

Beigang f1.JPG

Beigang f2.JPG

Beigang f3.JPG

Beigang f4.JPG

Beigang f5.JPG

 

鎮安宮是一座比義民廟還小的王爺廟,歷史相當悠久,始於笨港發展早期,為笨港五大境「三益境」居民的保護神。不過現存寺廟也是光復後重修,可看性並不高。

Beigang g1.JPG

Beigang g2.JPG

Beigang g3.JPG

Beigang g4.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