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個好天氣,騎著白沙屯車站外的愛心腳踏車前往過港隧道,途中順道拜訪山邊媽祖、清海宮、貝類化石層和「海角樂園」海岸。
海堤旁的小路空無一人,堤防向海的一面是大顆卵石構築的斜坡,最下層為消波塊,景色相當荒蕪。堤防內側偶而經過開滿布袋蓮的池塘、偶而經過螃蟹橫行的灘地,和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摺痕擬相手蟹、台灣厚蟹打打招呼,一路騎騎停停並不無聊。
山邊媽祖每年都會陪同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共乘一轎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百餘年來不曾間斷,只知神像歷史已相當久遠,但缺乏文字記載無法考證其來源,一般認為也是早期福建先民渡海來台所攜帶。
山邊媽祖一直都是有神無廟,每年輪流供奉在不同的值年爐主家中,隨著庄內人口越來越少、年齡老化,這項傳統漸漸難以為繼,2012年3月北港進香回鑾後願意參與擲選爐主的家戶只剩下7戶,經請示媽祖擲筊獲得同意才開始籌建寺廟。2013年山邊媽祖先搬入臨時行宮,這回經過(2020年)看到一旁已標示寺廟預定地,但還沒開始動工。
在山邊媽祖神像前方有一尊臉上繪有斑斕臉譜的照府王爺,據說原本是位鳥神,清光緒年間山邊庄居民在海邊撿到祂的令旗後,才請人依神祇託夢形象雕刻神像供奉。由於閩南語發音“鳥”和“照”相似,鳥王爺慢慢成了照王爺,每年北港進香都由祂擔任山邊媽祖的開路先鋒。
由山邊媽祖行宮繼續向前騎,就會來到立著一尊高約32公尺花崗岩媽祖像的清海宮。2016年雕像完工後,搭苗栗海線火車經過時很難不注意到。
「過港貝化石層」於日據大正10年(1921年)開挖鐵路隧道時發現,昭和10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將其指定為“天然紀念物”保存。常去日本旅遊的人對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化石層是滄海桑田的例證,以海扇蛤為大宗,夾雜其他蛤類、螺類和海膽、珊瑚、有孔蟲等海洋生物,形成年代約在百萬年前。
繞往取名「海角樂園」的海岸邊看看,據說是由垃圾處理場美化而來。路邊看到有些芒花開得漂亮,更像甜根子草一些。這裡海潮一波又一波的浪頭與濕潤沙灘上的天空倒影都挺好看,天高海闊,一隻黃腳掌的小白鷺剛好飛過。
幾位漁民熟練的翻動卵石挖蛤,每個人塑膠桶都已經半滿,潮間帶的生產力總是讓人驚奇。從前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類善待環境,環境才會善待人類,許多天災其實都是人禍。
最後抵達一連三座的過港隧道,為配合鐵路電氣化於民國62年(1973年)功成身退,三座隧道分別長295公尺(含20公尺為防風砂覆蓋鐵軌而延伸的明隧道)、161公尺、56公尺,內壁全以紅磚砌成,一座接著一座,比崎頂子母隧道還有意思,但由於交通相對不便,遊客很少。
出了第三座隧道,沿舊鐵道像前騎就又回到山邊庄了,特別感謝白沙屯車站的愛心腳踏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