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在河陽還沒開始收門票前繞了一圈。有時能被歲月遺忘也是一種幸福,只是原生態的古村鎮常是看一個少一個,一但出現商業價值,人們大多抗拒不了經濟誘惑。2015年河陽古民居已經開始修建停車場,釘上解說牌,掛好紅燈籠,正式邁入旅遊開發。
河陽歷史可追溯至五代末期,原吳越國錢武肅王掌書記朱清源兄弟倆為避五季之亂而遷居此地,因祖籍為河南信陽,便將村取名河陽,開始耕讀傳家生涯,小村莊在宋、元兩朝曾出過8名進士和24位詩人,算是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河陽現存的古民居、祠堂、寺觀大多為明清建築,不過水系、街巷仍大致維持元代改造的格局。河陽古民居的恢弘氣勢以答樵路連排白牆黑瓦宅第的層層馬頭牆最具代表性,雖然過往樵夫樵歌問答雖然已不可聞,宅前空地倒是還見人以傳統方式曬著麵條。
八士門始於元代,一街五巷、一溪兩坑就此展開,村裡的鵝卵石路走起來特別有味道。
順著潺潺溝渠走去,古老民居一旁赫然是幾座有古樟和苦槠遮蔭的祖墓。人鬼殊途,現代人看這場景大概都很不習慣。
村裡的水塘和古井。當地曾有俗諺「有女嫁河陽,勝過當娘娘。」,要嫁入富裕的河陽,女方娘家準備的陪嫁品自然不斐,一口名為“陪嫁井”的古井據說便是因為曾有夫家看到包羅萬象的新娘陪嫁品時開玩笑說道:「水總得喝我家的!」,傳到女方家中立刻派人來鑿了一口井,俗諺變成「有女嫁河陽,鑿井作陪嫁。」。好個意氣用事、爭面子的鄉野故事。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循規映月」大宅,築有兩個圓洞門。
已失火成廢墟的義田公所。
河陽留有約十座古祠堂。圭二公祠在太平天國期間毀於戰亂,清同治年間重建。
民居寬闊的中庭種著花花草草,都還有人住著,透著生活氣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