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歷史上曾為吳越國和南宋首都,也是江南最富庶的城市之一,除了名聞遐邇的西湖勝景之外,還留有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近代的眾多遺址和古蹟。若想看杭州最有名的寺廟和摩崖造像,可以跑一趟靈隱寺和飛來峰。
飛來峰就在靈隱寺外,海拔僅高 168 米,屬於石灰岩地質,因地下水與雨水溶蝕形成眾多奇岩與洞穴,相傳東晉咸和年間(西元326~334年)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見此峰歎曰:「此乃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從此才有飛來峰、靈鷲峰的名稱,慧理也落腳開創了靈隱寺。
飛來峰摩崖雕刻始自五代後周廣順元年(西元951年),延續到明代,前後五百餘年,共留下三百餘尊造像和六十多塊題記。不過五代時期作品大多已經殘缺,明代則因造像式微數量很少,吸引遊客目光的造像大多創作於宋、元時期,相對完整也相對精美。
青林洞和玉乳洞的羅漢雕刻於北宋,洞內幽暗潮濕帶著神秘感。在玉乳洞口有一個清晰的雷公浮雕,尖嘴圓顱,展翅跨步,雙手拖著一盤壽桃,僅高42公分,形象相當特別。
青林洞口的盧舍那佛會浮雕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天王、供養菩薩、侍者等分列在盧舍那佛兩側,明確記年為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
唐三藏玄奘法師雕刻也是北宋作品,人物神情祥和,是個有氣質的和尚。
飛來峰造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個半圓形佛龕中的布袋彌勒和十八羅漢像,各個姿態與表情都不相同,正中央布袋和尚只見他右手按布袋、左手執念珠、袒露大肚、歡笑自如,每回看見都覺得歡喜,藝術感染力非常強大。奇怪的是這幅精美的造像並沒留下題記,專家只能從佛龕形式推斷是南宋作品。
元代造像許多帶有藏傳佛教風格,宋代盛行的羅漢雕刻不再出現,帶著寶冠或五葉冠的菩薩和佛母成為主流,就不一一介紹了。
密里瓦巴和兩侍女像。密里瓦巴大概是藏傳佛教的護法天神,此龕造像因在明朝天啟年間遭到破壞,毀損嚴重,但仍能看出天神姿態明顯有別於中土佛教造像。
布祿金剛為藏傳佛教中的財神,在祂一旁的理公塔是埋葬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的佛塔,現所見為明萬曆18年(1590年)重修 。
元至元年間(約13世紀末)的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端坐在蓮座上。
騎獅的的多聞天王雕刻於元至元19年(1292年)。
元代也刻有一尊布袋彌勒坐像,沒南宋石龕那般宏偉,但同樣笑口常開。
元代的釋迦佛和彌勒佛坐像下方是北宋的朱世行取經和唐玄奘浮雕。
對杭州熟是因為曾在寧波工作過一段時間,放假沒事喜歡往杭州跑。有回趁著下雪跑去飛來峰拍殘雪,杭州一個冬天頂多只下兩三場雪,融得很快,雪景算是難得。多看幾尊冰雪陪伴的元代佛造像。
靈隱寺雖傳說由印度僧人慧理創建於東晉咸和年間,但現在所存已是清代格局,部分建築還是近代新建。由於曾是南宋高僧濟公的修行道場,隨時來都香火鼎盛。若不拜廟也可以留意天王殿的巨大牌匾:「雲林禪寺」為清康熙皇帝御筆親題,「靈鷲飛來」是杭州近代書法家黃元秀先生所書;還有大雄寶殿內連同蓮座高約25米的釋迦牟尼坐像,1956年以香樟木拼雕而成,全身施以金箔,都很壯觀。
靈隱寺裡最古老的遺跡是大雄寶殿外兩座北宋石塔和天王殿外兩根五代石經幢。太多年前的數位相機拍的,影像品質實在很不好。
寺外飛來峰另有一根立於六角石柱上的七級鐵塔,上有“多寶佛塔”銘文和天王造像,為清光緒年間信士所捐,雖然不大也不很古老,但鏽跡斑斑、鐵石結合挺特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