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自印度卻興盛於他鄉。考古學家推測:佛教約在西元1世紀前後隨印度商人傳入泰國。13世紀後,泰國陸續興起的蘭納王朝、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歷任國王皆推廣佛教信仰不遺餘力,佛教因此成為泰國文化的重要成分。泰國各王朝留存至今的建築遺跡也大多是些磚石建造的佛教寺廟。
以下阿瑜陀耶古城外只挑四座有名的寺廟簡介。其實騎著腳踏車還看了城裡城外許多零星小廟,也有迷路沒找著或是遇到惡犬擋路直接撤退的情況。參觀大城,一天太趕,兩天剛好,若是喜歡歷史和古蹟的人,三天也不嫌多。
柴瓦塔娜蘭寺(Wat Chai Wattanaram):大城王朝雖然征服高棉,導致吳哥王朝滅亡,但它本身卻深受吳哥文化的影響。1630年興建的柴瓦塔娜蘭寺,便是一座仿吳哥寺廟的建築。正中央的圓頂佛塔由四個小佛塔包圍,代表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圍牆四角和四座門上又都各有一座塔,遠望塔群高低錯落非常協調。每座塔中原都有紅磚灰泥塑造的佛像,圍牆四周另有120尊坐佛圍繞,可惜現全缺了佛首。
柴瓦塔娜蘭寺雖然滄桑斑駁,但仔細尋找仍有一些殘存灰泥裝飾能讓人想見它的昔日風華,那些佛陀、飛天、弟子、供養人曾有那些色彩斑斕?
那菩梅魯寺(Wat Na Phra Meru):這是1767年戰火後,大城唯一沒被緬甸大軍摧毀的寺廟。據說是因為廟的位置隔河就在皇宮區北邊,正是很好的砲擊位置,緬甸將領以此為駐紮地,才沒受到破壞。
那菩梅魯寺始建於1499年,留存大殿長50米、寬16米,殿內有兩排蓮花柱(柱頭為蓮花造型)、縫隙狹長的窗櫺、精雕彩繪的木天花,前後都設門。殿中端坐的6米高金佛,造形和一般佛像不同,長著鷹勾鼻並穿戴皇家服飾,應是尊將國王神格化的佛像(雖有考證說是King Prasat Thong,沒定論。)。大殿正面外觀屋頂上的木雕也相當精美,看得出中央為神鷹葛魯達(Garuda)。參觀這座大殿可以幫忙想見其他廢墟佛殿的原始模樣,到大城來真不該錯過。
大殿旁的小側殿,更有古老的氣息,正襟危坐的大佛造形在泰國極為少見,傳說這尊帶綠石佛是從斯里蘭卡請來,已有1500年歷史。殿內四面牆上原布滿本生經故事和當時人生活場景的19世紀中期壁畫,但現只剩局部清晰可辨。大門粗獷的金漆木雕也很有味道。
一座被菩提樹纏繞的佛塔,感覺和瑪哈泰寺被困在樹根中的佛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帕南瓊安寺(Wat Phanan Choeng):建於1324年,此地從前是華人聚居之地,寺廟因此呈現中國樣貌,當地華人慣稱這座廟為“三寶公廟”,裡面大殿19米高的磚造大佛被視為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的化身。看見這尊大佛和殿裡信徒簇擁的感想是:原來鄭和身後最大榮耀留在泰國異鄉。真是座很奇特的廟,中國歷史上也沒有那位太監能達到鄭和的高度。
帕南瓊安寺和前兩座廟雖說是在古城外,但其實都只是一河之隔。到帕南瓊安寺騎車得繞好大一圈,但因為這座廟香火鼎盛,所以有渡船來回兩岸,直接把腳踏車扛上渡船過河可以省許多氣力。華人財力雄厚,很奇怪怎麼沒人想捐錢蓋座便橋,河又不是太寬。
業柴孟空寺(Wat Yai Chai Mongkhon):寺廟始建於1357年,用以安奉一群前往斯里蘭卡學習返國的僧侶。1592年時大城王朝的拿瑞孫國王在一場戰爭中手刃進犯的緬甸皇太子後,為慶祝勝利,又在廟裡增建一座鐘形大佛塔,成為地標。
高約62米的佛塔四周環繞大大小小佛像,已分不出新舊,登塔能有些許視野。見遠方風雲變色進逼而來,趕緊騎車返程,但沒多久還是遭遇暴雨被困在7-11一個多小時,中間還停電,等雨轉小才買件雨衣騎回去,看有些路段已經淹水,很特殊的經歷。
業柴孟空寺也是一所香火興盛的寺廟,除了佛塔,境內還有尊七米長的古老臥佛,和許多被信徒貼滿金箔的佛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