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王朝由拉瑪提菩提王建立於1350/1351年,首都位在阿瑜陀耶(Ayuthaya也有阿瑜塔雅、艾尤塔雅等音譯,華人慣稱為大城。)。大城距離曼谷才一小時出頭車程,當天來回可行,住上一晚更好。這裡並沒有繁華的商業,只有數十座寺廟廢墟讓人流連。
從西元1378年大城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的地位後,大城有約200年時間為泰國境內唯一的大城市。
15世紀後,大城王朝和鄰國高棉、緬甸持續征戰。大城王朝征服高棉,導致吳哥王朝滅亡,本身卻在16世紀時兩度敗戰於緬甸。西元1767年,緬甸大軍再度兵臨城下,大城經燒殺擄掠化為廢墟,雖然泰人(吞武里王朝)後來收復大城,但殘破的城市已不堪使用,大城王朝歷史也就此畫上句號。(短命的吞武里王朝只維持十多年,1782年便由卻克里王朝取代,從此定都曼谷,直到今日。)
雖然大城王朝和鄰邦相處不佳,但14~17世紀之間,暹羅使節前往中國朝貢及貿易的記錄卻多達百次以上,中國商人在當地也比他國人受禮遇,關係相對和睦。
大城由湄南河、南帕沙克河、羅布里河三條河流圍繞,像座天然小島。17世紀大城滅亡前,曾是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名符其實一座“大城”。所以參觀大城遺址最好的方式是租輛腳踏車或包車,否則炎熱天氣真會走死。以下先介紹古城內(或稱為“島上”)的遺址,所有拗口的寺廟名稱都是音譯,沒有統一中文譯名。下篇再看看古城外的重要寺廟。
瑪哈泰寺(Wat Mahathat):大城王朝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大約建於西元1380年前後。曾擁有50公尺高的大佛塔,但目前已看不大出形狀,僅周圍許多小佛塔留存。
普瑪哈泰寺裡可以見到幾尊修補好的佛像,但更多的是散布四處拼湊不齊的殘像。前面曾提過,開創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的泰王羅摩一世(Rama I, 1782~1809年)曾從戰火摧殘後的大城遺址搶救1200多座佛像回曼谷,其中有689座被安置在臥佛寺裡。歷史總是不經意都有所連結,若能對照大城寺廟廢墟和曼谷金碧輝煌的臥佛寺,參觀古蹟會更有意思。
樹根纏繞的佛首是普瑪哈泰寺最著名的景觀。
拉嘉布拉那寺(Wat Ratchaburana):建於西元1424年,曾經是大城最大的廟宇,由第七代的大城王朝國王建立,用來紀念他兩位因爭奪王位在決鬥中殺死對方的笨皇兄。拉嘉布拉那寺主塔的密室裡有泰國最古老的壁畫,相當有名,但見寺廟正在維修,這次就沒買票進去,只在圍牆外拍幾張照。
菩斯里善佩寺(Wat Phra Si Sanphet):地位崇高的皇室廟宇,已修復的三座大佛塔是古城中最醒目的遺跡,埋藏大城王朝國王的骨灰。
菩斯里善佩寺後方曾是大城王朝宮廷所在地。因木造建築無法留存,現只是一片荒蕪。
菩孟空波毘寺(Wihan Phra Mongkhon Bophit):有尊塑造於15世紀,高12.5米的泰國最大銅佛,1610年時由國王下令遷移到現址。雖然佛像在戰火中也曾嚴重受損,但現在已又修得金碧輝煌,並新建有大殿安身。
菩蘭寺(Wat Phra Ram):大城王朝早期習慣在國王死後的火葬之處建造寺廟紀念,菩蘭寺便是由大城王朝建國君王之子在西元1369年興建。在這裡很容易見到騎大象玩的遊客。從前自己在泰北也騎過象,但現在看人騎象卻覺得大象蠻可憐,那麼熱的天氣,途中還得在小水桶里汲水降溫,牠們的腳掌應該也不適合走柏油路吧。
菩蘭寺到普瑪哈泰寺間有許多水塘,若是不騎車想散步,這一帶倒是城裡比較涼爽的所在。
塔米卡拉寺(Wat Thammikarat):歷史不詳,寺裡除了磚柱殘存的大殿,最讓人注目的是有52頭灰泥獅子圍繞的佛塔。
羅卡雅蘇塔蘭寺(Wat Lokayasutharam):寺院廢墟一片,主體僅剩一塔一臥佛和一鐘樓。臥佛長37米,高8米,頭枕在蓮花上,已修復得相當完整。
瓦拉切塔蘭寺(Wat Wora Chet Tharam):羅卡雅蘇塔蘭寺旁的小寺廟,建於1593年,周圍有壕溝環繞,因為不是主要景點,相當寧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