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譯名該用佛羅倫斯(Florence)還是翡冷翠(Firenze)?猶豫了一下,雖然只是英文和義大利文音譯的差別。
徐志摩唯美譯下的翡冷翠三個字,會讓人聯想到一座晶瑩剔透的冷色調城市。可是佛羅倫斯除了幾座教堂用了大量白色大理石(特別是聖母百花大教堂),其餘建築大都是土黃色石材,怎麼看都是座暖色調的城市。也或許我都是在春末夏初時節到歐洲,若冬季裡去感覺會很不一樣吧!最後還是選擇較為中性的譯名。
其實徐志摩也是在五月份到佛羅倫斯的朋友家作客,所以他在「翡冷翠山居閒話」中寫過“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通常一個好作家不只要心思敏銳,對萬物多情,看世界的眼光也會異於常人,有時或多或少更帶著些妄想症。若不是讀學術論文,讀者千萬不要對作家的話太較真。徐志摩在「義大利的天時小引」一文裡最後說“……到的兩個星期,從米蘭到威尼市,經翡冷翠去羅馬,義大利的天時,你說怎樣,簡直是荒謬!威尼市不曾見著它有名夕照的影子,翡冷翠只是不清明,羅馬最不顧廉恥,簡直連綿的淫雨了四天,四月有正月的冷,什麼遊興都給毀了,臨了逃向翡冷翠那天我真忍不住咒了。”看起來就是個十足的倒楣旅人。不過他那時因為和陸小曼的戀情遭受社會和親友們責難,鬱卒心情下自然看什麼都不順眼。所以旅行的心境很重要。我在義大利時幾乎天天豔陽高掛,一路曬到西西里島,越往南遮陰的地方越少,我倒是被烈日烤到忍不住咒了。
看聖母百花大教堂以外的幾座教堂:
維奇歐橋(Ponte Vecchio)是河面上最古老的一座橋,連接兩岸的維奇歐宮和碧提宮,橋下的亞諾河河水靜靜流淌,橋上遊人卻是從早到晚川流不息。橋梁重建於1345年,取代原地被洪水沖垮的舊橋。當時橋上是肉類、皮革攤販的地盤,他們把殘渣廢料直接倒在河裡,搞得河水又髒又臭。16世紀後期政府將攤販驅離,把金飾、珠寶店集中到橋上,並在店鋪上方設置專供貴族行走的“瓦薩利走廊”空橋連通兩岸宮殿,從此走廊下方的小店鋪一代傳一代直到今日。
建於1874年的中央市場乾淨又好逛,可以來買水果、吃個簡便午餐。
佛羅倫斯的舊城範圍說大也不算太大,完全沒有搭車的必要,但卻是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古蹟、博物館就不用說了,還可以從中國製廉價商品充斥的傳統市集逛到精品林立的商店街。貼幾張比較不商業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