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瓜石越嶺經貂山古道到牡丹車站搭火車。
貂山古道的入口在草山戰備道的金山福德宮這裡,石砌小土地公廟外面後來又加蓋水泥廟保護,變成一座迷你廟中廟。往裡頭看,狹小空間硬塞進好幾尊神像連觀音和三太子都出現,神祇也蝸居,看來居住問題不只發生在人間。
舊廟上頭刻著「金瓜石福德祠」字樣,“金瓜石”是日據時代才出現的名稱,字或許刻於日據年代,但小廟是否更古老就不得而知。廟外留有兩塊小石碑,其中一塊上頭可看出庚申孟夏、金山崇福德等字樣,“庚申”指的是日據大正期間的1920年或清咸豐時期的1860年同樣費疑猜。
貂山古道源於日據初期為運送礦產所修築的台車路,建成後同時成為九份、金瓜石與雙溪、牡丹之間往來的便道。金山福德宮入口這裡是古道的最高點,一路向下,初時視野相當好,可以眺望雙溪方向的群山,只是怎麼古道完全沒有古道模樣,竟全以水泥打造!
回頭望可以看見因採礦變形的礦山和芒草覆蓋的幾座圓形山頭。
道旁有開花的大青、結實的野鴨樁、人造林遺留的瘦松和馴化的園藝植物射干菖蒲(觀音蘭)。
約半小時後步入林蔭,感覺貂山古道平日應該少有人行,山徑滿是落葉,約莫再5分鐘就來到「無緣之墓」。
無緣之墓碑側可以找到“明治三十五年”紀年 (1902年),不過百餘年時光已經無人可確定當時立碑緣由,今日鄉野傳說版本不外在男女生離死別情愛上的“無緣”和淘金失敗與財富失之交臂的“無緣”上作文章,也有人引佛家語認為無緣之墓是為無主遺骸所立,總之是座有意思的碑。
無緣之墓下方就是昔日的礦場事務所和醫療站遺址,現只剩幾堵藤蔓、樹根盤繞的殘牆,顯得荒蕪蒼涼。從這裡再走個十分鐘出頭,經過竹林就是古道南端入口了。
看路標,從草山戰備道走過來只有1130公尺,實在是一條很短的古道,倒是往牡丹車站3.8公里還有得走。途中碰到一對父子從草山戰備道下來,看完無緣之墓就折回,我想這便是貂山古道冷門的原因,太短、兩端交通也不方便。
我喜歡越嶺從一地到達另一地的感覺,不喜歡走回頭路,所以當然是繼續向牡丹前行。貂山古道南端入口這裡從前曾有幾戶人家,看地圖標示地名應該叫“三角厝”,現只剩斷壁殘垣隱沒在道路兩旁林間,但有一處似乎還有人跡,我怕有狗就沒靠近。從這裡開始就走上產業道路,蜿蜒下坡最後接上沿牡丹溪的產業道路,再走3公里就到牡丹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