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貂山古道,又有一天來走燦光寮古道。同樣從金瓜石先爬上草山戰備道,找到古道入口後(看指標往柑仔店遺址方向),一路下行最後走到牡丹車站搭車。
不同於貂山古道是日據初期為運送礦產才開通,燦光寮古道早在清嘉慶年間就以供官兵巡行的“汛塘”路線和公文傳遞的“舖遞”路線存在,歷史更為悠久。
在古道入口處先拍張導覽路線,圖上顯示燦光寮古道和貂山古道可經由草山戰備道和牡丹溪產業道路連通結合成一個環線,想挑戰的人可以試試。不過這張圖做得並不好,網路上可以搜尋到更詳細的地圖。(事實上在我去過之後沒幾天就看到有人走燦光寮古道在山中迷途三天的新聞,千萬不要以為淺山就掉以輕心。)
抵達草山戰備道的燦光寮古道入口處,先走一小段從前採礦留下的土石路,看右手邊有幾座開礦變形的小山頭,左手邊是綠油油的燦光寮山,似乎有小徑可以登山,下回可以來挑戰一下。這一帶的山徑步道和陽明山一樣四通八達、難易不一,就算來個七、八趟都能走出不同路線,平日登山客並沒陽明山那麼多,有我喜歡的安靜。
找到燦光寮山邊的古道小徑後很快進入林間,幾段石階路看起來頗有歷史,帶給人確切的“古道”意境,不過感覺陰雨天應該會相當濕滑,一定要找好天氣來。
山徑一路狹隘,直到“柑仔店遺址”才出現比較寬闊的場地,設有幾條木椅供遊人休息。柑仔店距離剛剛的草山戰備道古道入口處約1.5公里,過去曾是古道上重要的中繼站,幾堵殘牆見證古道興衰,若沒有足夠行人,如何經營起一家小店?
繼續前行,有座裡頭放置金斗甕的石砌小廟,讓人覺得陰森,接著抵達一處山澗小瀑,因為乾旱看不到水花飛濺。
路上盲蛛特別多,甚至見到隻群聚的模樣。不認識它們的人或許會覺得恐怖,不過盲蛛不結網、也沒有毒,只是長手長腳模樣比較奇特而已。
落葉、樹幹、灌叢間也有各種蜘蛛出沒。
從小瀑布續行5、6分鐘便抵達分岔路,一邊持續燦光寮古道,另一邊則名為“楊廷理古道”,兩條路下行到最後會在牡丹溪一處攔砂壩相會,又形成一個小環線。事先做了點功課,知道楊廷理古道要繞比較遠,路跡也相對荒蕪,所以決定只走一小段到此一遊,拉繩跨越牡丹溪上游溪澗,看到吊橋頭遺跡和廢棄馬達就折返。溪水相當清涼,水中有游魚和漂亮的落葉。
回到岔路口繼續燦光寮古道行程,接下來路徑大致沿著牡丹溪溪谷前行,環境濕度夠,腐木上生長不同種類可愛的野蕈,500公尺就抵達水壩舊址。這是日據時代因應金瓜石礦業繁榮、人口暴增,才在牡丹溪上游建造水壩和抽水站以滿足用水需求。
站在水壩上可望見草山山頂的雷達站和基地台設施,溪流則幾乎被綠樹給掩蓋。
繼續下行,路旁有從前輸水的鐵管,經過廢棄抽水站之後沒多久就看到小攔沙壩和跨溪拉繩,溪對面的小徑應該就是楊廷理古道的另一頭,但沒見到路標。
這裡離沿牡丹溪產業道路剩沒幾步路,我走金字碑古道、貂山古道到燦光寮古道最後都接上這條產業道路,只是一次比一次上游,距離牡丹車站便一次比一次遠些。還好一回生、二回熟,沿溪風景不錯,走來甘之若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