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美術館今年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攝影展展期從6月20 日到11月1日,喜歡歷史或喜歡攝影的人都不應該錯過。
有幾年沒進北美館了,至今門票才30元,一塊美金的概念,也太便宜。但從教育意義來看是對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都不該訂高票價。帶著小傻瓜相機,隨手先拍幾張建築。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年)是法國攝影師,1930年代開始從事攝影,1947年與朋友創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以影像紀實為宗旨,成員都由獨立攝影師組成。1948、1949年是布列松注定聞名於世的年代,先是1948年年初在印度採訪完甘地(Ghandi)後,甘地隨即遇刺身亡,布列松因緣際會留下甘地最後採訪影像與葬禮過程。隨後1948年年底來到中國,剛好又見證國共內戰政權更迭的時代轉折。布列松當時停留的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剛好都是我熟悉的城市,參觀這些影像特別有感。
1948年12月布列松在北京拍攝的茶館、食肆、路邊小販。當時人民解放軍已經包圍北京,照片中人物表情卻都平靜、木然,實際心情如何?隨時局變得險峻,布列松12月中轉往上海。
上海擁擠的蘇州河和街頭小販。
布列松在上海剛好見證惡性通膨下的金圓券風暴,貨幣快變成廢紙,當1948年底開放以金圓券兌換黃金、白銀、外幣時,銀行立刻出現搶兌人潮。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布列松離開中國前在9月拍下三個解放軍士兵在高樓間休息的身影,可以看出在優秀構圖、光影下,紀實照片同時也是一件藝術佳作,但這樣算不算過度美化?美化又會不會折損紀實?或許答案便是篇首照片布列松說的那段話。
1949年4月中,南京郊區的小動物園和城區民眾好奇圍觀進城的解放軍。
布列松在4月也去了一趟杭州小旅行,主要看了靈隱寺和西湖周邊一些景點。
1958年布列松重訪北京與上海,當時正是中國「大躍進」時期,許多參訪是由政府當局安排,所以絕看不到當時農村飢荒的慘況,拍的是北京大學學生如何用人力挖出一個游泳池,數十萬義務勞工如何以五個多月就建造成十三陵水庫。北京街頭賣臉譜面具、蟈蟈兒和代表高檔商品的自行車櫥窗,民生看來仍然美好。這對“紀實攝影”好像有點反諷味道。
1958年9月布列松在上海剛好拍下上海市民集會聆聽台海危機的演說,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金門八二三砲戰和隨後引發的衝突事件。看到標語“一定要解放台灣”,當時人大概不會想到半個世紀過後,兩岸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還越變越複雜。
以上只是簡單介紹。這次布列松攝影展出二度造訪中國所拍約170幅原版作品和當時的書報雜誌刊登,真心鼓勵大家要去看看,這麼貼近的歷史不該這麼快被淡忘掉。
看完攝影展心情有點沉重,想到人手一支手機,大家爭相當狗仔的影像社會,有圖也未必有真相,攝影早已貶值。布列松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在北京近半個月時間只拍九卷底片,我現在出去旅行有時一天就能按超過三百次快門,晚上回旅館才刪、刪、刪,硬體環境完全不一樣了。
當代藝術也順道逛逛,比較起攝影展有點索然無味。藝術到底是什麼,這問題大概會被繼續問下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