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hai a1.JPG

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建成於清咸豐9年(1859年),廟雖小,香火一路旺盛,近年更因掌管姻緣的月下老人據傳相當靈驗而聞名,吸引年輕人來拜月老而不是城隍。霞海城隍誕辰為農曆5月14日,每年在城隍爺生日前一天的5月13日都會舉辦盛大的迎城隍廟會及遶境,11日和(或)12日夜間還有暗訪活動。

霞海迎城隍慶典自最早出現記載的清光緒5年(1879年)開始,除了日據時代曾遭殖民地政府禁止廟會活動停辦外,2020和2021年也因新冠疫情祭典從簡且中止暗訪和遶境,今年暗訪和遶境雖然復辦但聽說規模也跟著縮小。其實就算沒有疫情,近年「五月十三人看人」的熱鬧也早不如從前,傳統廟會想要在台北都會區維持下來相當不易,除了信仰流失,遶境還必須申請路權,對噪音、空污有諸多管制,既缺乏民眾熱情參與也缺乏金錢奉獻,還能看到幾個陣頭上街意思、意思已經相當不錯。

傳統廟會雖然式微,台北市政府以文化之名指導、協辦一系列展覽、表演、市集、講座等活動倒是有壯大趨勢。可惜“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官網雖然有官辦活動節目單,對真正廟會的遶境出發時間、路線、參與陣頭卻懶得仔細介紹,這不該才是傳統文化核心?我不由又拿來和到日本參加祭典的美好經驗做比較,台灣官方指導下的觀光友善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實在還差人家很多,日本幾個大型祭典可以吸引眾多外國觀光客前往朝聖,台灣大部分廟會卻是逐步弱化的本土活動,即使興旺點的像媽祖遶境、燒王船、放蜂炮也都是自家人參與居多。話說我最後終於在“台北稻江靈安社”臉書上找到遶境路線圖!

真實的霞海城隍正殿和文化節展出的一座「城隍毛線廟」:

Xiahai a2.JPG

Xiahai a3.JPG

Xiahai a4.JPG

 

霞海迎城隍是隨大稻埕繁榮興起,最初三郊人士(商會組織)輪流擔任爐主,地區店家都會踴躍贊助。隨時代變遷先是爐主制度取消,改由廟方設置祭典委員會接手主辦,2002年委員會出現糾紛解散,有幾年是由民間軒社自行發動遶境。今年什麼狀況我沒搞清楚,聽當地人說法是廟方近年根本無心辦遶境,言語中頗有指責之意,背後大概有些故事。

大稻埕供奉七爺八爺(謝、范將軍)神將的傳統北管軒社有八間,依成立時間依序為靈安社、平樂社、共樂社、新樂社、保安社、雙連社、明光樂社、清心樂社,霞海城隍廟的暗訪、遶境的陣容主要便由他們來配合,聽說2006年霞海城隍廟慶為祝建立150周年曾發動八大軒社共同參與遶境,成為難得盛況。今年(2022年)就只有靈安社和雙連社參與13日遶境,12日暗訪則由雙連社獨撐大局。

霞海城隍廟暗訪可能在11日或者12日,也可能連續兩晚,當年想來看再查詢吧!暗訪原本應該是夜間活動,現代社會大改怕擾民被檢舉,出發時間越來越早,大約下午3點前後雙連社的七爺、八爺就已經來到霞海城隍廟,走過一小段迪化街。

Xiahai a5.JPG

Xiahai a6.JPG

Xiahai a7.JPG

 

經過宮廟、紅壇或樂社,七爺、八爺照例要舞動一番, 一副神明裝重達30公斤,大熱天跳神真不容易。共樂軒是大稻埕的八大軒社之一,由「靈安社」子弟另行成立於1913年。

Xiahai a8.JPG

Xiahai a9.JPG

 

又跟著走一小段路,大街小巷都拍拍。暗訪隊伍順序大約是路關牌、頭旗和紗燈、嗩吶、大鑼、北管、七爺八爺、神轎。看雙連社負責七爺、八爺的陣頭人員都穿著紅褲、草鞋,腳上還繫著鈴鐺,不知有沒有什麼含意。由於今年暗訪沒有畫臉譜的「八將」參與,有點單調,所以看不到一個小時就回家了。

Xiahai b1.JPG

Xiahai b2.JPG

Xiahai b3.JPG

Xiahai b4.JPG

Xiahai b5.JPG

Xiahai b6.JPG

Xiahai b7.JPG

Xiahai b8.JPG

 

隔天白天遶境雙連社領導的隊伍壯大許多,比暗訪多出鼓亭、金獅團、西秦王爺輦轎、文武判官、陰陽司等,大約下午一點出頭經過大龍峒保安宮。可以留意一下暗訪和白日遶境都會參與的七爺、八爺手上拿的道具並不一樣,暗訪時因為要緝拿惡鬼,必須攜帶手銬、鎖鏈,白天則輕鬆許多,改持扇子和手絹。

Xiahai c1.JPG

Xiahai c2.JPG

Xiahai c5.JPG

Xiahai c6.JPG

Xiahai d1.JPG

Xiahai d2.JPG

Xiahai d3.JPG

Xiahai d4.JPG

Xiahai d5.JPG

Xiahai d6.JPG

 

陣頭中最特別的要屬興靈宮的“鍾馗五鬼”,還是第一次看到,除了特殊的服裝、臉譜、步伐,小鬼翻跟斗和鍾馗噴火挺有噱頭。

Xiahai e1.JPG

Xiahai e2.JPG

Xiahai e3.JPG

Xiahai e4.JPG

Xiahai e5.JPG

Xiahai e6.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