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炸轎”在各種宮廟廟會常見到,但很少地方玩得像北港這麼盛大、這麼嗨!每年農曆3月19、20日這兩天北港媽祖遶境據說能產生一、兩百萬噸鞭炮屑。「北港囝仔不怕炮」,來體驗一次「北港迓媽祖」就知道這句俗諺的緣由了。
北港媽祖遶境燃放鞭炮主要有三種方式:“犁炮”是利用煤炭爐上燒紅的犁頭來點炮,犁炮手將鞭炮刷過犁片後順勢拋出,連續動作快速敏捷,還要注意不能誤丟到轎班人員身上,具有技術性。犁炮為北港人獨有發明,當媽祖神轎出朝天宮時,便能見到廟埕外四個角落同時犁炮炸轎,聲勢相當驚人。
第二種燃炮方式是將鞭炮以“炮網”形式鋪設在地面上,由轎班人員踩炮通過。
炮網另一種變形是鞭炮密度不斷加大,最終鋪滿路面。北港媽祖遶境第一天要過北港溪「南巡南港」,第二天就在北港鎮區「北巡新街」。我在南巡路線水仙宮前道路看到誇張的滿路鞭炮(遶境隊伍一般要中午過後才會抵達水仙宮),而且還不只燃放一次,放完運用小型推土機和人力快速清理炮屑後,馬上又再進行下一次炮陣鋪設。這下了解為何江湖傳言北港遶境一天的鞭炮錢以千萬計,不管是為消除瘟疫、災殃保平安,或期望能夠越炸越旺、錢越賺越多,都是信眾一份真心信仰。不過若旺在黑道就有點麻煩!水仙宮前大批黃衣人“太陽聯盟”其實就是公司化的天道盟太陽會,所以現場也一堆警察維安。
第三種燃炮方式是“堆炮”,將鞭炮堆成小山狀或“一條龍”型式,在神轎前燃放後神轎再通行。
有些神轎會停放在“堆炮”上頭直接“炸轎”、“ 呷炮 (吃炮)”,澆過水的炮堆引爆後數秒內產生的火花和大量濃煙非常具戲劇效果,因此成為攝影者的最愛,以虎爺轎班為代表。
炸轎有一定風險,廟方轎班人員雖然都穿著防火級別的遶境制服,炸轎當下是背對神轎,並戴著手套、帽子、以毛巾遮住脖子和耳朵,但我還是看到有虎爺轎班人員被炸傷手,現場塗藥。
攝影遊客若想站到第一線取景,要記得穿著長褲、長袖並備妥帽子、耳塞、護目鏡和口罩。
並非所有神轎都會放在炮堆上炸轎,除了虎爺,現場觀察福德正神和六媽的神轎“炸轎”也很激烈,而且每處炸轎地點同一座神轎都要炸上五、六回。轎班人員若不清理身上的炮屑、砲灰,不消幾次就會變成“炮灰人”模樣。
其他神轎偶而也會小小炸上一次,比如在路上就撞見太子會的神轎被炸轎,只是炮山比較小堆,而且只炸一回就通過。
不同於大甲媽祖遶境只有一駕神轎出巡,北港祖媽遶境從六媽到祖媽共有六駕神轎,各有各自的轎班會負責抬轎,依序是六媽-金順崇、五媽-金豐隆、四媽-金安瀾、三媽-金盛豐、二媽-金順安、祖媽-金順盛(轎班服裝上會寫著是幾媽)。此外前導有中壇元帥、虎爺、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四座神轎,最後還有新街碧水寺的觀音佛祖和北港彌陀寺的阿彌陀公神轎陪同,加上其他陣頭,遶境隊伍極為壯觀。
看見換上女性抬轎的中壇元帥(俗稱的三太子)神轎,在古代應該不被允許,現代男女平權了。另外也看到一駕由青少年負責抬轎的朝天宮太子爺轎班。據說還有一駕讓國小孩童抬轎的輕便竹轎(金垂髫轎班),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取消。
註生娘娘神轎和碧水寺神轎。
二媽和祖媽神轎出發場景。似乎不同媽祖神轎會有不同炮陣迎接方式,其中祖媽神轎確定只放轎前炮,絕不踩炮、炸轎、吃炮。
返寺的四媽神轎,進三川門要三進三退衝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