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陸移居台灣墾拓的不同族裔驅趕原住民後,彼此也相互搶地盤,除了泉彰械鬥,還有閩粵(客家人)械鬥,通宵曾經在械鬥後成為廣東客家人的聚居地,不過發展至今,鎮裡閩南人口已經又超越客家人口。
從苑裡過來,火車只需6分鐘。出站就看到一隻亮晶晶的大犀牛,解說牌介紹是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施力仁作品“犀利”,還想小鎮真有藝術氣息,後來到海邊才知道原來苑裡和通霄正在舉辦「2021苗南海地景藝術節」。
先到虎頭山公園看建於日據昭和12年(1937年)的通霄神社。第一道大鳥居仍是原構,石柱上“昭和”字樣光復後已被鑿去。一旁有社務所正搭棚準備大修,據說先前因一直有住戶佔據,沒法進行修復才一直拖到現在。
二道鳥居後的拜殿在台灣光復後曾改為忠烈祠使用,也供奉鄭成功,建築外觀已不是原貌,像座頂著國徽的閩式寺廟。拜殿之後的幣殿、本殿已無存,只剩下石基。
通霄虎頭山海拔不足百米,繼續向上爬到至高點有座「台灣光復紀念碑」,因“碑”字錯寫成“埤”字,反成為焦點。紀念碑四周景觀台望山、望海視野極好,高速公路、海線鐵道、通霄漁港和發電廠盡入眼簾。
接著走到老牌的通霄海水浴場看看,靠發電廠一側長排老榕樹形成的綠蔭相當壯觀,建物設施透著懷舊氣息,不知道海灘是否開放游泳?但看一旁發電廠和浪頭、水質恐怕也不適合,來了吹風踏浪就很好。
木麻黃防風林和沙灘上散布約二十件地景藝術節作品,且不論展出水平,不期而遇總是開心。
回到鎮裡找小吃和土特產。通霄鎮的信仰中心是始建於道光17年(1837年)的媽祖廟慈惠宮,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後重建,1968年修復成現在模樣。雖然是近代廟宇,但工藝並不馬虎,屋頂上的剪黏和交趾陶作品相當細緻。慈惠宮據說曾經遭受雷擊,所以可以看到屋頂最高點的寶塔上特別裝了避雷針。
鎮裡雖然沒有保存完整的老街,但慈惠宮四周還是能看到一些舊時代的街屋和老店,像雜貨店松盛商行就已經有百餘年歷史。最後還到福堂餅行買些古早味才滿足離開。
台中“成追線”通霄是終點和起站,剛上車看車廂就我一個人,海線確實冷清,但夕照光輝讓旅程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