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shatun a1.JPG

白沙屯舊名“白沙墩”,不過海灘並不是白沙,不知道為何當初叫這個名字?白沙屯媽祖很有名,所以搭海線火車也過來看看廟、吹吹海風。

抵達白沙屯月台上便會看到可愛的媽祖公仔與戴著台鐵員工帽子的千里眼、順風耳迎客,車站站體外觀也被設計成媽祖鳳冠垂珠的模樣,挺有特色,一旁同樣有公仔,幾乎每個出站遊客都要拍幾張照。

從車站走到媽祖廟拱天宮還要一公里路,車站外有免費的愛心腳踏車可以借用,不過不要亂停,在白沙屯鎮裡的停車點是在拱天宮一旁的天德宮停車場旁。若選擇步行大約就10分鐘出頭,也不算遠。

Baishatun a2.JPG

Baishatun a3.JPG

Baishatun a4.JPG

 

白沙屯的先民大約在清乾隆時期從福建惠安、同安地區前來墾拓,有人奉請媽祖隨行保佑,最初供奉於民宅,到咸豐後期才集資建廟,第一代拱天宮終於在同治二年(1863年)落成,後經歷數次修茸、重建,今日所見已是1989年整修完成的模樣。

拱天宮由於四周有民宅包圍,發展受限,規模並不大,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白沙屯媽祖的香火可是相當興旺,一年一度的北港朝天宮進香活動更是台灣民俗盛事,估計已有200年左右歷史。香客多,寺廟周圍便聚集許多小吃,讓白沙屯成為一座很有宗教氛圍的小鎮。

Baishatun b1.JPG

Baishatun b2.JPG

 

順風耳後方的老照片應該是日據時代的拱天宮模樣。

Baishatun b4.JPG

 

主神龕供奉的軟身媽祖刻製年代不詳,一般推估有兩、三百年歷史,因每隔幾年會聘請傳統技師為神像重新粉面,因此媽祖臉龐看不出歲月痕跡,依舊那麼潔淨祥和。在「粉面大媽」之前還有「黑面二媽」、「粉面三媽」,三座神像各有各的任務。每年到北港進香的是大媽,庄內繞境的是二媽,到鄰近宮廟或有喜事的居民家作客的則通常是三媽。

Baishatun b3.JPG

 

拱天宮內設有斗燈殿供信眾禮斗祈福消災。所謂“禮斗”、“拜斗”是道教星宿崇拜的儀式,緣起便是北斗七星連線後的斗型(即勺型)模樣,信徒供奉的米斗置有多種法物,各有不同意涵,比如傘代表天,米代表星辰,鏡能照分明、尺能度善惡、剪能斷煩惱、秤能知輕重、劍能除邪祟,相當形式主義。

Baishatun b5.JPG

 

小小鎮裡廟真多,在拱天宮兩旁和後方分別又有五雲宮、天德宮、省安宮等宮廟。從前的人比起現在的人要面對更多的不可知,信仰因此更為重要。

Baishatun b6.JPG

Baishatun b7.JPG

Baishatun b8.JPG

Baishatun b9.JPG

 

路過幾棟殘存的三合院。

Baishatun c1.JPG

Baishatun c2.JPG

Baishatun c3.JPG

 

我沒什麼宗教信仰,進廟很快看過便走去海邊,退潮時分天地特別遼闊,堤岸已經美化成步道,空無一人的海灘和摩肩擦踵的媽祖廟形成強烈對比。

Baishatun c4.JPG

Baishatun c5.JPG

Baishatun c6.JPG

Baishatun c7.JPG

Baishatun c8.JPG

 

抓一隻黎明蟹來拍照,殼甲仿沙粒的紋路真的很奇妙。

Baishatun d1.JPG

Baishatun d2.JPG

 

許多東方環頸鴴在沙地上跑來跑去。

Baishatun d3.JPG

 

沙地之外還有大片石礫灘,卵石上長著牡蠣和藤壺。

Baishatun d4.JPG

Baishatun d5.JPG

Baishatun d6.JPG

Baishatun d7.JPG

 

石礫灘才是環頸鴴的保護色。

Baishatun d8.JPG

 

海堤便是白沙屯漁港所在,由於地形限制沒有漁船只見竹筏,海堤之後仍是綿延海灘,白沙屯海岸看夕陽應該很棒!回頭吃小吃的時候親切的老闆娘也這麼推薦。

Baishatun e1.JPG

Baishatun e2.JPG

Baishatun e3.JPG

Baishatun e4.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