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拍昆蟲後出門多出許多攝影標的,爬山也變得比較有樂趣,然後發覺許多小時後隨處可見會抓來玩的蟲子現在都少了,比如天牛、金龜子、瓢蟲、草蟬等。昆蟲比鳥類容易接近,拍特寫看起來都像外星生物,只因為我們平常對它們的型態細節都太不關心了。
不受人喜愛的蚊、蠅 、虻屬於雙翅目,下翅退化特化成擺錘狀「平均棍」,只剩一對前翅,是昆蟲四大家族之一。
大蚊外貌雖然與蚊子相似,體型卻可以大上好幾倍,像這隻只是身體部分就長約3公分,再算上腳更不得了。不過大歸大,大蚊種類口器都已退化,不會吸血,只是用來喝喝水或吸點草木汁液,成蟲生命週期通常就幾天到半個月,交配產卵後不久就死去,野外碰到它們不必害怕。照片裡的「平均棍」雖然沒有很清楚,但還是看得出來小棒槌模樣。
肉蠅:
成蟲身體帶有金屬色光澤的通常屬於麗蠅總類。
蒼蠅的味覺器官在腳上,所以會不斷停靠到各種食物上嘗試味道,到處亂沾亂黏,長相又不討喜,難怪大家討厭它。我們常看到蒼蠅停下來時會不停搓手,主要是為了保持它味覺的靈敏性,同時也清理掉一些黏附的食物殘渣,以免增加重量影響飛行。
「食蚜蠅」幼蟲以蚜蟲、介殼蟲等小型昆蟲為食因而得名,成蟲變得優雅改吸食花蜜,外觀常擬態假裝成蜜蜂,若不是一對大複眼洩了底,還真會讓它給騙過。
另一種食蚜蠅。
食蟲虻以捕食其他昆蟲為生,許多人碰到會以為是蜂、蠅或巨蚊,避之唯恐不及。最容易辨認的種類是“大琉璃食蟲虻”,身體黑色,體型超過3公分,看起來確實挺兇的模樣。
一對交尾中的食蟲虻。
抓到白粉蝶享用中的食蟲虻。
蠅類可以長的像蜂,蜂類也能長的像蠅,這大概是一種葉蜂。
林蝗身上的紋路會讓我想到藏傳佛教的金剛杵。
蝗科種類太多,如果沒有明顯的特徵就不大好辨識,反正全叫蝗蟲、蚱蜢。下面這和林蝗一同出現,但長的就不如人家有個性。
再來兩隻不一樣的瞧瞧。
蟋蟀和螽斯、蝗蟲同屬於直翅目,都擁有跳躍足,善於彈跳。這隻體長約2.5公分,有明顯的產卵管,應該是雌性黃斑鐘蟋蟀。
小螳螂。
住高樓,家裡連蟑螂和螞蟻都沒有,某天居然出現一隻不認識的昆蟲,查查是“紅痣草蛉”,估計跟著訂購的柚子從南部來到台北才羽化出來。拍完照把它放生,不過它在台北市區應該找不到同伴,注定要孤獨了。
北部山區姑婆芋葉子上還算常見的紅紋沫蟬,受到驚嚇時會彈跳逃離。
鍬形蟲屬於夜行性昆蟲,某回看完夕陽天黑下山時遇見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