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中心查詢船班時,剛好碰上有團體包船前往桶盤、虎井雙島遊,仍有空位開放給小散客,便跟上瞧瞧。
桶盤嶼面積僅約0.3平方公里,以發達的玄武岩柱聞名。官方戶籍人口雖然還有300多位,但實際常住人口只剩下二、三十人。上島後我避開同船團客,一個人先往右手邊走,看大多數房屋都已經荒廢,有些哀傷的氛圍。
雖然島上沒幾個人住了,從高處回望港邊,還是可以看到修得嶄新的宮廟“福海宮”,量體與小島很不相襯。或許生活條件如此艱苛,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堅持下去。
島上發達的玄武岩地形在港口的另一面,要翻過小丘才能看到,沿海小徑在沒有遊客時景色顯得蒼涼。一根又一根的玄武岩石柱高約20公尺,直徑都在1公尺以上,相當壯觀,但不是澎湖其他地方常見的灰黑顏色,而是呈淺棕色,感覺質地也比較鬆軟,有明顯風化痕跡,還有幾根傾斜、倒塌。
玄武岩柱縫隙中生長的海芙蓉和仙人掌。
這一側的海岸與虎井相對,長鏡頭一拉村落房屋看得還挺清楚。
著名景觀“蓮花座”是海蝕平台類似火山口的環狀結構,中心點突出的黑色岩塊就像蓮花座。不過因為才剛開始退潮沒多久,還不是最好的觀賞時間。
一隻飛來覓食的岩鷺。
雖然上島只給50分鐘活動,但島真的很小,回到港邊還有點時間就又到左手邊的村莊看看,同樣也大多是空屋或廢墟。
從高處涼亭俯瞰桶盤碼頭。
跟隨團客行程肯定匆匆,不過也只有這樣才能短時間看兩個島,若是搭乘交通船就只能馬公來回桶盤或馬公來回虎井,沒法直接跳島。台灣的旅遊思維仍以團客為中心,對自由行相對不友善,或許因為業者才有遊說力量,散客沒有。我已經很習慣,若是想自在跳島等疫後再去希臘旅行。
上船繼續前往虎井,從船上回望剛剛走過的海岸步道和玄武岩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