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看看孔廟、延平郡王祠以東和以南幾個古蹟,包括城隍廟、東嶽殿、五妃廟、大南門等。
台灣府城隍廟最早建於明鄭永曆23年(1669年),當時的「承天府城隍廟」,清代歷經多次重修,現為山門、拜亭、正殿、後殿帶左右護龍格局。城隍廟為陰間府衙,廟裡主祀府城隍威靈公,七爺八爺、文武判官、牛頭馬面搞得氣氛有點陰森,陪祀神明也相當複雜,拜這座廟從功名、姻緣、健康、平安幾乎無不可求。
台南四大名匾中我最喜歡城隍廟的「爾來了」,匾額與一個大算盤相對,提醒進出廟的每一個人,我們終究要面對死亡,清算一生是非功過,警世意味相當濃厚。匾額歷史不算久遠,由廖雨亭題於昭和12年(1937年)。這座廟還有一些雕刻和裝飾也頗為精緻,比如三川門的“水淹金山寺”就是一幅人物場景布局相當有趣的木雕作品。
離城隍廟不遠有座東嶽廟,始建於明鄭永曆27年(1673年),只略晚城隍廟4年。民間傳說人死後先由城隍爺審核善惡,再交給東獄殿大帝最後定奪。五嶽信仰在中國出現遠早於佛教和道教,泰山為五嶽之首,從秦始皇開始歷史上有許多君王登泰山祭天封禪,東嶽泰山山神為何演化成統治陰間的神祇,地位還高過閻王,我始終沒搞清楚。
府城台南細心看廟可以不簡單,既有佛教、道教、齋教之分,也有會館、宗祠、墓祠和官祀、民祀等各種不同形式。五妃廟便是隨明寧靖王朱術桂殉死的5位妃妾墓祠,最初只是魁斗山(桂子山)小丘上的簡單墓塚,清乾隆時期才加建小廟,另在一旁修建義靈君祠祭拜隨死侍從。
五妃廟單開間正殿供奉五妃神像,前有拜亭,廟門彩繪太監與宮女,廟後背牆可以看見墓塚墓碑「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大概因為是墳墓的關係,這裡遊客通常比較少。
獨立小祠據說是寧靖王自縊後,兩位幫忙處理完後事也隨之殉主的太監埋骨之處,所以稱之為“義靈”。
府城在清雍正年間最初只修築木柵、種植刺竹防衛,乾隆53年(1788年)才改建磚石城垣。清道光年間又在東西邊添加半月城,最終形成共14座城門格局,現存4座城門大南門、大東門、小西門、兌悅門中以大南門(寧南門)最為雄偉,同時也是台灣僅存的甕城形式城門。大南門在日據時代便已嚴重坍塌毀損,後日本人開闢南門公園才予以重修並指定為台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
現站在大南門城牆上欣賞大榕樹綠蔭是一幅美好風光,公園裡還有昭和7年(1932年)建造的台南放送局(廣播電台),現改為南門電影書院使用。另一個看點“南門碑林”則是昭和10年(1935年)日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收集古碑於大南門展覽後所形成。
府城14座城門僅剩4座,城牆拆除當然更加乾淨,現大南門附近沿樹林街留下的一小段南門段城垣是留存最完整的部分。參觀大南門可以順道看看。
台南舊城區太適合街道散步,大南門、五妃廟這一帶同樣有一些小風景和小吃可以胡亂逛。
有回從煙波住房俯瞰窗外居然看到一棟好幾進深的破落合院就在一旁,平常走在路上都沒注意。台南老房子真的還不少,四處可見日據時代和光復初期一些古典洋風的建築立面,生活步調緩慢,小資商店越開越多,時不時回來逛逛都會有一些新發現,絕對是一座很適合慢活、慢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