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淩晨(2014年7月28日)寧波老外灘的百年天主教堂居然失火給燒了,從前同事立馬發照片過來。碰巧正在寫寧波,今天就先哀悼一下這座老教堂。
歐洲傳教士從明朝後期開始來到寧波傳教,算算基督教傳入寧波已近四個世紀。早期基督教在中國發展並不順利,常遭政府查禁,教會屢建屢毀,要到鴉片戰爭後清廷開放五口通商,歐美傳教士才能在條約口岸合法活動並建立教堂傳教。
江北天主教堂起建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整體建築為哥德式風格的磚木結構。寧波是1843年簽訂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裡的五個口岸之一,這座教堂可說是當時歷史的重要見證,不過也許寧波人更關心的可能是近期要少掉一處婚紗取景勝地。
同是五口通商口岸,寧波和上海黃浦江邊有個外灘一樣,在三江口的甬江邊上也有個老外灘(加個“老”字是因為號稱歷史更早於上海外灘),只是規模小非常多。寧波老外灘當初開發時一心想複製上海新天地的商業模式,但寧波政府自己土法煉鋼那能和香港開發商成熟的商業開發、招商、經營理念相比,多少糟蹋了這一處好地方。照片是老外灘剛整修完的嶄新模樣,後來店家的零亂就不想說了,不知現在好些沒?
寧波舊城原名明州,明朝洪武14年為避諱國號,取義“海定則波寧”,才更名為寧波。三江口是姚江、奉化江匯流成甬江之地,河流的三叉剛好區隔海曙、江東、江北這老三區。
錢業會館位在三江口的姚江邊上,始建於民國十四年,為前後二進、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築。裡面有戲臺、議事廳、小花園,為從前寧波金融界交誼、會議、決策的場所。
寧波人向來以精明、會做生意聞名,清初寧波就已經有人把做生意賺來的錢拿來開錢莊生利息,到清後期已經有一百多家同行,道光年間寧波錢莊還發展出“過帳制”,原本使用現金交易的各行各業可改由錢莊進行匯轉、清算,和英國倫敦成立票據交換所的時間差不多。
寧波老三區雖然還零星留下許多古蹟,但成片的老房子已經拆得差不多,沒幾年前拍的影像或許現在就找不到了。
有些地方照片找不到,再看幾張有次下雪拍的。
月湖一帶:
海曙樓:
七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