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chu h1.JPG

新竹舊稱竹塹,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竹塹社所在,清初閩南移民聚居成市,初以莿竹、土圍護城,道光七年(1827年)始以磚石興建城牆、城樓。光緒元年(1875年)「淡新分治」,新竹和淡水、基隆分家,光緒十五年(1889年)「新苗分治」和苗栗分家,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設「臺北縣新竹支廳」,昭和五年(1930年)升格為新竹市。散步新竹舊城區可以見到不少清代與日據時期留下的遺跡,斑斑歷史就在身邊。

迎曦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門,還留下一小段護城河成了綠蔭的公園。

Hsinchu h2.JPG

Hsinchu h3.JPG

Hsinchu h4.JPG

 

新竹城隍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清代和日據時期曾多次重修,新新舊舊看起來並不覺得太蒼老,沒變的應該是世代鼎盛的香火。記得小時候跟團來新竹城隍廟還看到人曬米粉,聽導遊介紹著為何風城的米粉好吃,多麼遙遠的記憶啊!現在城隍廟周圍環境自是與小時印象大為不同,城隍廟小吃並沒那麼吸引我,感興趣的是寺廟那些精緻的木雕、石雕。

Hsinchu h6.JPG

Hsinchu h5.JPG

Hsinchu h7.JPG

Hsinchu h8.JPG

Hsinchu h9.JPG

Hsinchu h10.JPG

 

長和宮是座媽祖廟,同樣始建於清乾隆時期,同治年間又擴建相鄰的水仙宮祭祀水仙尊王。

Hsinchu i1.JPG

Hsinchu i2.JPG

 

關帝廟:

Hsinchu i3.JPG

Hsinchu i4.JPG

 

進士第建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為道光三年(1823年)高中進士的鄭用錫宅邸。去時尚未整修,破落不堪。一旁創建於咸豐三年(1853年)的鄭氏家廟則未開放。

Hsinchu i5.JPG

Hsinchu i6.JPG

Hsinchu i7.JPG

Hsinchu i8.JPG

Hsinchu i9.JPG

 

楊氏節孝坊建於道光四年(1824年),舊時代牌坊背後的故事放到現代通常都不合時宜。

Hsinchu i10.JPG

 

新竹火車站主體建築完成於日據大正二年(1913),其實已經是新竹的第四代站房,外觀帶有那個年代流行的巴洛克元素。

Hsinchu n2.JPG

Hsinchu n3.JPG

 

新竹州廳始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啟用,現為新竹市政府辦公使用。

Hsinchu j2.JPG

Hsinchu j1.JPG

 

「有樂館」建於昭和八年(1933年),最先是座西式劇院,光復後重修為電影院「國民大戲院」,現在則是「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Hsinchu j3.JPG

 

日據昭和十一年(1936年)開始興建的消防局,建成後高達六層樓的瞭望樓曾是新竹市最高建築,現為「消防博物館」。

Hsinchu j4.JPG

 

其他日據時代的建築有名人住家(如辛志平校長故居)、商號(如周益記)、銀行(如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和接連的紅磚騎樓店面(如北門街、中央路)等,有些老房子已經活化商業使用,重新注入文青、文創的新生命,隨意逛街有新發現時會特別驚喜

Hsinchu j5.JPG

Hsinchu j6.JPG

Hsinchu j7.JPG

Hsinchu j8.JPG

Hsinchu j9.JPG

Hsinchu j10.JPG

Hsinchu j11.JPG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的建物前身曾是新竹市調查站及環境保護局,外牆壁畫很繽紛,內部三層樓展示空間逛逛也不錯。

Hsinchu k1.JPG

Hsinchu k2.JPG

 

舊城範圍太多新、舊美食,特別城隍廟和東門市場一帶,照例吃的就不介紹了。

Hsinchu k3.JPG

Hsinchu k4.JPG

Hsinchu k5.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