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ong a1.JPG

馬公在清代稱為媽宮城,“媽宮”指的是澎湖天后宮,這座明代便已建成的媽祖廟可謂是台灣最古老的寺廟,四百多年來一直守護著澎湖。

澎湖天后宮歷經擴建與重修,現所見三進建築定型於日據大正11(西元1922),依序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清風閣,建築一進一進抬升,左右皆有護龍和廊道連通,格局相當緊湊。

Magong a2.JPG

Magong a3.JPG

Magong a4.JPG

Magong a5.JPG

 

日據時期重修時特別從潮州聘請著名匠師主持,新添加的前、後殿建築工藝一點都不馬虎,特別是作為門面的三川殿木雕裝飾細膩繁複,無比精美。不過大概澎湖冬季天候太嚴苛,還不到百年的創作已滿風霜,看起來比實際年歲更古老。

Magong b1.JPG

Magong b2.JPG

Magong b3.JPG

Magong b4.JPG

Magong b5.JPG

 

正殿供奉金面媽祖,是三進建築中較為古老的部分。清康熙22(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台清除反清勢力,在澎湖大敗明鄭水師,官兵多認為是媽祖顯靈相助才能獲勝,因此施琅特奏請康熙加封媽祖為天后。

正殿有許多牌匾和楹聯,梁柱上也有雕刻和繪畫裝飾。看到上金漆的木雕螃蟹,既帶有“中甲”美意,身體又呈孔方兄模樣,真是人人都愛功名富貴,即使到現代官場依舊沒兩樣,貪污舞弊好尋常,真心為民有幾人?牌匾中「功庇斯文」是澎湖所出唯一進士蔡廷蘭在清道光24(1844)返鄉祭祖時所題。

Magong b6.JPG

Magong b7.JPG

Magong b8.JPG

Magong b9.JPG

 

澎湖天后宮的石雕雖不如木雕豐富,但一方高約2米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瘦長碑刻,紀錄的可是明萬曆32(1604)荷蘭人要求開放貿易的交涉結果,也是台灣所存最古老的石碑。

Magong c1.JPG

Magong c2.JPG

Magong c3.JPG

 

屋頂上可以看到龍馬負圖、鯉魚吐浪花等剪粘與交趾陶藝術。

Magong c4.JPG

Magong c5.JPG

Magong c6.JPG

Magong c7.JPG

 

天后宮附近的施公祠是施琅於康熙23(1684)受封靖海侯後所建的生祠。

Magong e8.JPG

 

先看一張清代媽宮城的地圖,官衙機構雖然都已經無存,但天后宮之外,包括城隍廟、北極殿、水仙宮和城牆外的觀音亭幾座寺廟都還在,兜一圈可以體會一下媽宮城的格局。

Magong e9.JPG

 

媽宮城隍廟大致也是日據時期重修後模樣,去時正在做醮,正殿鑼鼓嗩吶聲中好不熱鬧。前殿抬頭看有「悔者遲」牌匾對著大算盤,想必城隍廟在古代深具教化功能,記得學生時代第一次在台南城隍廟看到「爾來了」三個字時也是印象深刻。

Magong d4.JPG

Magong d5.JPG

Magong d6.JPG

Magong d7.JPG

 

北極殿主祀北極真武上帝,供桌下有兩隻虎爺蹲著。寺廟雖是二戰後重修,仍維持著古樸風貌。

Magong d1.JPG

Magong d2.JPG

Magong d3.JPG

 

水仙宮祭祀大禹、伍子胥、屈原、王勃、李白五位水仙,原來和水仙花沒關係,哈!大禹治水、屈原投江、李白撈月溺水較為人熟知,於是查了查伍子胥是自刎死後屍體被憤怒的吳王投入錢塘江中而被奉為潮神(錢塘潮),唐初詩人王勃14歲就寫下著名的「滕王閣序」,28歲渡海省親時溺水而亡,這些不同時代背景的五位水仙果然都和水能扯上一點關係,但供在一處卻像是烏合之眾,最初也不知是誰的發想。

澎湖水仙宮始建於清康熙35(1696),光緒年間與臺廈郊會館合併,改建成二層樓建築,當時一樓為店面和會客、辦公使用,二樓才是祭祀空間,所以現在看到的水仙宮格局和其他寺廟很不一樣。

Magong e5.JPG

Magong e6.JPG

 

觀音亭始建於清康熙35(1696),現同樣主要是日據時期重建後模樣,黃昏來可以欣賞到美好的夕陽。

Magong e3.JPG

Magong e4.JPG

 

媽宮城外還有座孔廟,原是清代文石書院所在地,始建於乾隆31(1767)。可惜近代重建的澎湖孔廟給人感覺尺度空間並不正確,真正古蹟只剩下一座魁星樓(登瀛樓)和幾方碑石。

Magong e1.JPG

Magong e2.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