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在西元前800年左右興起城邦制度,國王的權力逐漸由貴族組成的執政官取代。不同城邦各為獨立自主的政治、經濟體,也各自奉祀自己的守護神。城邦間彼此競爭,或有爭戰,但為共謀利益也能結成聯盟,一同對抗外敵。在起起落落的諸多城邦裡,最為人熟知的無疑便是雅典城邦。
雅典人民早在西元前6世紀時就已經擁有公民大會,可以參與國家大小事務的決策,成為西方民主政治的發祥地。在西元前478年時,雅典領導百餘城邦組成提洛聯盟對抗進犯的波斯帝國,成為一方霸主。雅典城邦在強盛富裕時期為崇敬守護神而興建的雅典娜神廟自然成為西方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來希臘旅遊的人大概都不會錯過雅典衛城。
搭地鐵來的話,在Akropoli站下車,便從東南角的門進,先經過利用衛城南坡打造的兩座大劇院。其中狄奧尼索斯劇院(Theatre of Dionysos)在西元前6世紀就已經動工,西元前4世紀再次整建後,64階座位區共可容納17000民觀眾,現僅存約20階,仍可見到前幾排的貴賓席寶座。
另一座保存較好的哈洛得阿提克斯劇院(Odeon of Herodes Atticus)完成於西元161年羅馬時期,可容納約5,000名觀眾。近代加以修復後,每年夏天都有演出活動。
沿著衛城牆下走一圈可以看到一些神殿遺址和後期拜占庭形式的教堂,在南坡、北坡還各遇見一隻野生的歐洲陸龜,跟蹤觀察牠們的巢穴。北坡遊客人少,陸龜築巢於石縫洞穴裡比較正常,南坡遊客一堆,陸龜的窩居然就在哈洛得阿提克斯劇院後遊客步道的鋼鐵階梯下方,想像每天成千上萬人從頭上經過,可算大隱隱於市。
雅典衛城是座天然堡壘,三面陡峭,只有西邊較為平緩,便成為衛城出入的門口。拍張蜂擁的遊客照,就知道每天有多熱鬧。
衛城大門一旁有座8.27米長、5.44米寬的小型雅典娜神殿(Temple of Athena Nike),建於西元前425年前後,考古整修完成後,看起來相當完整,但遊客無法靠近。
進入衛城,第二次來,怎麼感覺小了許多,是因為遊客太多的關係嗎?先拍拍北側修建於西元前421~前406年的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ion),同樣是獻給雅典娜的神廟,現存最大亮點在建築南面由6根女神柱支撐的門廊,不過為了保護雕刻,原物早已移往博物館保存,現場只是複製品。此外北側門廊留有完整天花,也值得觀察。要注意從前神廟還會漆上紅、藍為底色的各種彩繪裝飾,並非如此裸露的大理石,參觀時得多用一點想像力。
傳說中,雅典曾是希臘諸神都想擁有的城市。為平息紛爭,眾神最終決定讓雅典人自己選擇自己的主神,神祇可各顯神通爭取認同。海神普西頓率先以三尖叉擊地,地表立即湧出甘美泉水,還加贈一匹雄赳赳的卓越戰馬,得到民眾相當讚賞。但智慧女神雅典娜也不慌不忙讓地上長出一株橄欖樹,雖然外觀其貌不揚,但經雅典娜細心介紹如何食用橄欖樹果實、如何製造橄欖油、如何使用橄欖樹葉做藥和肥皂,雅典人聽完都覺得橄欖樹比泉水和馬匹還有吸引力。其他神祇這時已想不出能超越橄欖樹更好的禮物,雅典娜便成為雅典的守護神。
為了崇敬雅典娜,雅典人在城中156公尺高的陡峭山崗上建造包括三座雅典娜神殿的衛城。其中最大的帕德嫩神廟(Parthenon也譯帕特農或巴特農)長約70米,寬約31米,共擁有46根超過10米高的外柱,長邊一邊17根,短邊一邊8根。現存神廟是波斯人入侵希臘、破壞衛城後,在西元前447年又由建築師菲迪亞斯(Phidias, 約西元前480~前430年)設計重建,共花9年時間建成。
雅典人建造神殿時,非常注重比例。通常他們會以柱子的直徑作為基準,來決定神殿高度。同時為美化視覺的效果,梁柱並非一成不變的垂直與水平。仔細測量後可以發現:神殿中間通常較兩端為高,柱頂線呈略為彎曲形態;同時每根靠外側的柱子,都比前一根柱子略為向內側傾斜,越外面的柱子,傾斜的角度越大;柱子由下而上也會漸細,比如帕德嫩神廟的外柱底端直徑1.9米,頂端只剩1.45米。這些設計都是為了修正人眼視差以美化視覺效果,當人們仰望高大的神廟立面時,才不會覺得柱子傾斜。想想2500年前有這樣的智慧真的很厲害。
在帕德嫩神廟內殿原本有一尊以黃金和象牙打造,高12公尺的雅典娜神像。拜占庭時期雕像被移往君士坦丁堡,後在西元1203年遭東征的十字軍破壞,已無存。神廟楣梁、山形牆上的許多精美雕飾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歐洲考古收藏熱潮中,於1801年被拆卸運往倫敦。以至於現在帕德嫩神廟的雕刻精品只能在大英博物館參觀。
從衛城觀賞市景可一路望見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口。遙想雅典歷史的繁華與灰燼,一座城,無數悲歡人生,2500年前還有遺跡,誰知道2500年後會是什麼模樣?
衛城博物館展示的空拍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