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hai 1.JPG  

中國大陸動不動就是歷史過千年的古城,臨海也不例外,現仍存有城牆、古塔、老街,相較大部分老縣城保存得好,而且觀光客很少,一點都不商業(至少2009年去時是這樣。)。

臨海城牆始築於東晉,歷經唐、宋重修,明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又再加固、整建,形成今日所見的格局(近年為發展觀光曾全面大修,所以部分看來有點新。)。城牆沿靈江修築,北枕大固山,南端與巾子山相連,除軍事防禦,更具備抗洪功能。靠近巾子山的城門和甕城保存良好,一般來臨海古城都從這裡走起,進入城門就是南北向的紫陽古街。

Linhai b1.JPG

Linhai b2.JPG

Linhai b3.jpg

Linhai b4.jpg

Linhai b5.jpg

Linhai b6.jpg

Linhai b7.JPG   

巾子山僅高約百米,共擁有東、西塔、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四座古塔。其中位於西麓的千佛塔始於唐、重建於元,是四塔中歷史最久也最高大的一座,塔身外壁嵌有佛像磚約千尊,因此得名。山峰上的東、西兩塔則是風水塔,也叫大、小文峰塔,雖然歷史同樣可追溯到唐,但今所見已是清朝重修。

巾子山下古城牆內還有唐代名剎龍興寺,日本僧人最澄(767~822年)曾在此停留約五個月,研習天臺宗教義,並授菩薩戒,返國後成為日本天臺宗的開山祖師。可惜龍興寺毀於對日抗戰時期,如今寺廟除了古塔全是新建。

Linhai c1.JPG

Linhai c2.JPG

Linhai c3.JPG

Linhai c4.JPG

Linhai c5.JPG   

長約一公里的紫陽街原本由幾十個地名組成,諸如某某“坊”、某某“街口”、“巷口”、“橋頭”等。紫陽街是民國以後才有的名稱,用來紀念曾在此居住的北宋道教紫陽真人張伯端。

Linhai 2.JPG

Linhai 3.JPG

Linhai 4.jpg

Linhai 5.JPG

Linhai 6.JPG

Linhai 7.JPG

Linhai 8.JPG

Linhai 9.JPG

Linhai 10.JPG  

紫陽街上最特別的是幾堵“坊”牆,分別取上永靖、清河、迎僊、奉僊(僊通仙字)、悟真等名稱,坊牆相當高大,主要目的是用來阻止失火時火勢蔓延。

紫陽街留存的坊牆雖然是清代修建,但坊巷格局卻是從唐、宋就開始。如此長長一條有著坊牆的古街,還是第一次看到。去時古街剛修繕完畢,掛滿紅燈籠,但街上商業仍和當地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觀光產業尚未入侵。如今如何,又成懸念。

Linhai a1.JPG

Linhai a2.JPG

Linhai a3.JPG

Linhai a4.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