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之名從春秋時代齊國城邑留存至今,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古城,明清時期因京杭大運河漕運興盛而繁榮一時,山陝會館便是保存完好的歷史見證。
山陝會館由山西和陝西商人於清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集資興建。建築包括山門、鐘鼓樓、戲樓、大殿、春秋閣、碑亭等,布局相當緊湊。山門對聯寫著:「本是豪傑作為,只此心無愧聖賢,洵足配東國夫子;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氣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聖人。」。商人也喜歡包裝這些仁義道德,聊城位於山東,東國夫子自是指孔子,西方聖人則是大殿供奉的關公。入院有兩株500餘歲的老槐樹,比會館還要老,也不知原址前身還有些什麼故事。
商人會館出現於明而盛於清,清代遍地開花的會館建築華麗程度也相當反應出各省商幫的經濟實力。山陝會館的雕刻工藝讓我想起同在乾隆時期興建的開封山陝甘會館,這些建築物本身便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太精美!
2010年去時,會館內收藏有少量文物展示,比如金代虞寅磚墓壁畫的黑墨人物。
聊城方方正正的古城核心座落在東昌湖間,正中央為始建於明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的光嶽樓,連同基座共五層,高33米,四面懸有多面名匾,入內可見供奉魯班的神龕。樓絕對是座好樓,但登高望遠卻令人神傷。2010年去時當地政府假保護之名,正在全面拆除古城打算改造成仿古建築,粗暴方式極為怵目驚心。怎麼進入21世紀中國沿海省份還有這麼短視、文化水平這麼差的地方政府!這是一座我再也不會想來的城市。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