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古老的照片,某個雨天裡去的漳浦趙家堡和詒安堡。
南宋滅亡後,趙氏皇族後裔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在黃姓侍臣護衛下流亡隱避至漳浦,為躲避元兵追拿,改姓黃。明洪武年間後代因犯同姓通婚案,奏請朝廷查證後恢復趙姓。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九世孫趙范(1543~1617年)考中進士,為官十九載,歸隱後和兒子趙義修建趙家堡聚族而居,從17世紀初建成至今也有400年時光了。
明末因東南沿海地區倭寇騷擾不斷,稱“堡”的都是建有城牆的軍事防禦村落。趙家堡有內外城牆,外城牆高約4米,寬約2米,周長約一公里,共有四個城門,其中北門築有甕城。
只有人類才會那麼重視血脈的榮耀,都已經改朝換代三個世紀,趙范父子打造趙家堡時,仍不忘重現一點宋都景色。堡內幾座並列“官廳”府第前的大池塘和亭橋便仿自汴京舊影。池畔舊時園林荒煙蔓草間還有些殘存碑石,包括字義難辨的“岣嶁碑”(在浙江紹興禹陵裡曾介紹過。)。
內城中心是一座三層高的夯土方樓,取名完璧樓明顯有“完璧歸趙”含意。樓高約14米,邊長約20米,樓內設有箭孔、暗道,是座堅固的軍事碉堡。
詒安堡和趙家堡相距不遠,雖然少了亡國皇族的曲折故事,沒趙家堡有名,但我卻更喜歡這裡。建堡者黃性震(1638~1702年)曾協助清廷平定臺灣有功,據說先祖便是宋末護衛趙若和逃難到漳浦的黃姓侍臣。
詒安堡建於康熙26年(1687年),城牆周長約1200米,據說共開365個垛口暗合一年天數,東西南設三城門分別以迎曦、毓秀、詒安為名。堡內也有類似完璧樓的夯土碉堡,但已頹圮只剩土牆。所有閩南合院建築坐北朝南整齊排列,間有官廳、家廟。從城牆上觀看,石板巷道筆直剛正,屋頂燕尾卻是溫柔飛翹,第一次看到閩式城堡,印象非常深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