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ch 16.JPG     

孟克美術館

孟克﹝Edvard Munch﹞的《吶喊》太有名,除了出現在廣告裡,還曾經被偷過、被搶過,兩度失而復得,比其他的畫作多了社會版面。不認識孟克的人,多少認識這幅畫。如果再說清楚一些,《吶喊》的最終成品有四個版本,兩次失竊雖然同為《吶喊》,倒不是同一幅。

Munch 9.jpg    

Munch 6.JPG  

Munch 15.JPG    

1994年的失竊案生在奧斯陸國家畫廊,竊賊爬梯子由畫廊天窗潛入,將《呐喊》偷走後,勒索30萬英鎊贖金。3個月後,員警裝扮成畫廊人員前往交納贖金,破案取回名畫。

2004年的搶案則發生在孟克美術館,兩名蒙面歹徒在眾目睽睽之下持槍搶走《吶喊》、《瑪利亞》,但這兩幅畫在國際上太有名,而且價值估計上億美金,難以銷贓。最終警方在2006年循線找回仍藏在挪威境內的兩幅畫。  

Munch 8.jpg    

Munch 7.jpg   

1863年出生在德國的孟克是挪威籍畫家,他生前畫作在市場上未受歡迎,一直到1944年過世,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身邊,因此孟克美術館的收藏充實而完整。像孟克經過多年醞釀創作的系列《吶喊》,館內就可以見到包括素描、版畫、蛋彩等不同的呈現方式。

搶案過後,孟克美術館大大加強保全,進美術館的安檢和機場出境規格一般。但進到館內卻非常自由,甚至允許拍照。在這裡欣賞孟克的畫,和在其它美術館裡偶而看到一、兩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孟克的畫大都帶給人壓抑、疏離、苦悶、彷徨、哀傷的感覺,當不同主題的畫作全都有著同樣本質時,美術館內所有作品所彙集的情感力量非常驚人,隱約感覺孟克的魂魄就在館內的偌大空間中游走、歎息。

Munch 2.JPG      

Munch 4.JPG  

Munch 17.JPG   

參觀完後,我不由聯想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這兩位畫家同樣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同樣懷才不遇卻仍堅持不懈、同樣在死後才獲得肯定、同樣因為生前缺乏市場而終能留存大量作品在專屬自己的美術館裡。現在人們非常幸運可以花幾個小時待在一個展館裡觀看畫家一生的創作,但對畫家來說,黯淡陰霾不得志的人生何其不幸。沒這種精神磨難,是否還能創作出這樣感情濃郁的作品?死後的榮耀倒像是對他們生命熱情的嘲諷吧!

DSC_0344.JPG    

Munch 5.JPG    

Munch 19.JPG   

我不是藝術專業,不必分析畫作的用色、線條、筆觸、佈局、或是畫作背後的故事或風格的創新。看畫但憑直觀的個人好惡。有技巧的畫家不見得就能將感情完善的表達出來,技巧可以依靠後天努力,但感情的呈現卻大多來自天賦和生活經歷。很遺憾,畫的質感照片表現不出來的。看畫還是以直接面對畫作時的感動為准吧。

Munch 18.JPG    

Munch 14.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