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發了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短視頻給我,說裏頭有個明代藻井最近很夯。我對“古代建築博物館”這名稱感興趣,便去看看,到了才發現原來就是先農壇。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社稷壇其實以前全都去過,只是有些印象也淡了。
先農壇是明、清皇室祭祀先農、太歲、五嶽、四海等諸神及皇帝親耕的場所,原設有內外兩重壇牆,外壇牆南北長1424公尺,東西寬約700公尺,內壇牆南北長446公尺,東西寬306公尺,與天壇東西相對,規模相當大。民國以後由於開馬路、建學校和體育場及部分小區開發,現存佔地面積大約只剩從前一半,還好主要內壇建築群如太歲殿、神廚及宰牲亭、神倉、具服殿、觀耕台等都保存下來,位於外壇的慶成宮歷經多年居民騰退也終於修復完畢,可惜我去的時候就差上10天,慶成宮還沒開放。
內壇北壇門跨立在柏油路上。
太歲殿建築群是祭祀太歲及四季與十二月將神的地方,包含拜殿、主殿和東西配殿。
太歲殿前的焚帛爐為仿木結構的磚造無梁建物。
觀耕台是一座正方形須彌座基台,台高僅1.9公尺,四面各有9級台階,雕刻及琉璃裝飾精美。觀耕台的北邊有供皇帝更衣用的具服殿,南側就是皇帝親耕的一畝三分地,待皇帝領頭親耕後就來到高台觀禮其他王公大臣耕作,非常形式主義。
內壇牆南邊的天神壇和地祇壇現已無存,一些保留下來的祭祀石龕被移往太歲殿前空地安置,從牌位可以看出包括有五嶽、五鎮、五山神、四海、四瀆神、風雨雷電及其他山川神等,祈求風調雨順、社稷平安的用意很明白。石龕供奉山的刻山紋,供奉水的刻水紋,細節也不一樣。
神廚院與宰牲亭是存放神祇神位、祭祀用品,以及屠宰犧牲、準備祭品的建築群,包括正殿、東西配殿、井亭及宰牲亭院落。在宰牲亭室內正中有一下沉式的磚造“漂牲池”, 犧牲被棒殺後就架在池子中除毛、清理、洗淨,毛血汙水直接從池下方的排水口排出。另作為神廚使用的西配殿屋後石墻則可以看到屋內外排水溝槽,設計都考慮到實用性。
神倉院則是存放先農壇耕田農收的地方,建築群包括山門、收谷亭、圓廩神倉、庫房等,共有前後兩進院落。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是利用先農壇留存建築做展示空間,大部分以模型、照片、文字進行介紹,真實文物比較少。近年聲名大噪被視為鎮館之寶的隆福寺正覺殿明代藻井保存在太歲殿內,其六層結構中有三圓一方共四層可看見天上宮闕,正中頂上繪製星象圖,壁板上有二十八星宿神祇彩繪,藻井外側四角以木雕四大天王協助支撐,形式與一般藻井相當不一樣。
北京隆福寺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原僅存的幾座殘破殿宇更嚴重毀損,便順勢全部拆除,只有幾座藻井被移往北京西黃寺保存,1991年轉交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收藏才開始拼湊修復,由於結構複雜且不少構件遺失,工程相當具有挑戰性。現場仔細觀察其實修復痕跡和新舊對比非常明顯,特別天上宮闕的大部分迷你樓閣幾乎就靠著僅存的少數幾座和歷史照片被重新複製出來。
除了上面的正覺殿明間藻井,隆福寺另有毘盧殿藻井和正覺殿兩個次間藻井保存在其他展室。多麼讓人惋惜!一座古寺最終只留下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