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蘇州城西北側閶門這一帶曾是中國最繁華的街市之一,從閶門外城河碼頭可以連通山塘河前往虎丘。今日靠閶門一小段山塘街已經整成旅遊熱點,閶門內倒是還維持著一般市井生活。
逛完虎丘本想沿山塘街走回閶門,雖然俗稱十里山塘、七里山塘,但實際步行還不足4公里,並不遠,我以前就走過兩、三回,沿路看看各種變化。沒想到這次碰到修地鐵封路,從虎丘過來兩三百米就走不通,只能折返。
後來改由星橋這邊開始走。星橋周邊原本來就有些當地人商店,現在從閶門那端「七里山塘景區」溢出一些遊客,感覺又比從前熱鬧些。
七里山塘景區和閶門碼頭一帶乍看古色古香,其實大多是仿古建築或有些不幸被整成假古蹟。橫跨外城河的三孔大拱橋也是新修,走上橋看風光不錯。
七里山塘景區裡經過熟悉的老字號商家忍不住點個藕粉和雞頭米(芡實)來吃吃,一種江南味道。
過了橋,城牆外與城墻平行的閶門橫街因留下幾棟民國時期建築,現整理後稱為「閶門北碼頭民國風情街」。只見幾家餐廳租用營業,和外城河對面的七里山塘景區比起來顯得分外冷清。
閶門原是一座擁有水陸城門的瓮城,大躍進時期遭拆毀,現所見是2006年之後重建的假古蹟,包括延伸至民國風情街的大段城牆,除少部分殘跡,幾乎全是新建。
「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紅樓夢開篇如是說。清咸豐十年(1860年)閶門裡外在太平天國戰亂中燒毀眾多房舍,後憑藉運河碼頭貨物轉運之利很快重建起來。民國時期1935年,閶門內西中市(閶門大街)因道路拓寬再次改變模樣,馬路兩側至今仍留有民國建築30多幢,這些洋風山牆見證隨運河航運沒落的閶門最後繁華。
閶門附近有兩個古蹟以前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分別為泰伯廟和五峰園。這回到五峰園仍吃閉門羹,但泰伯廟已經整修好免費開放。泰伯廟位居現址已有千年歷史,現看到的石坊、大殿和兩廂為清代建築,中庭有一棵百年朴樹鬱鬱蔥蔥。
閶門一帶留有幾條傳統街巷和河道,也能見到民國時期里弄建築。遊客尚未來到這裡,算是蘇州城內保留較多往昔民生的又一處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