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只在許多年前去過一次,不像蘇州幾處園林都逛過兩三回,所以這次到蘇州決定重訪虎丘。
虎丘自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西元前537~前496年)在此建造行宮開始聞名,闔閭在吳越征戰中受傷死亡後,繼位的夫差據說也將父親葬在這裡。東晉時期虎丘開始出現寺廟,發展到唐代已成為蘇州熱門的佛教聖地及名勝古蹟,盛名一路延續至今。雖然只是一座高約36公尺的小丘,卻擁有值得細細品味的厚重歷史沉積,所以連「吳中第一山」這樣的美譽都被安上了。
虎丘作為佛教聖地發展到清代僅山門就有三座,其中三山門毀於太平天國戰亂,剩下一山門和二山門,中間隔著環山河。有說虎丘遠望如臥虎,一山門所在即為虎首,門前左右兩口古井象徵老虎的眼睛。二山門相當於虎頸位置,是建於元代的一座斷樑殿,內部正梁並非如平常的完整一根木梁,而是由兩段拼接而成,如此樑斷屋不塌的建築技巧說來有點複雜,有興趣的人可以找資料深入瞭解一下。
面對二山門左右兩側分別座落擁翠山莊和萬景山莊。擁翠山莊建於清光緒年間,外牆有龍、虎、豹、熊四個大字,入內隨山坡一進一進登高,搭配小巧園林山石,布局頗為自然。
相較下1982年新建成的仿古園林萬景山莊的山石造景就相對生硬,主要可欣賞園中的600多盆蘇派盆景。
回到二山門中軸線繼續向前,兩側會經過憨憨泉、石桃、枕石、試劍石、真嬢墓,各有各的歷史或傳說。比如試劍石據說是吳王闔閭得到干將、莫邪夫婦所鑄名劍後在此試劍所留下裂縫,也有說是因秦始皇前來虎丘尋找闔閭墓中陪葬名劍未果,一怒之下才劈了這塊石頭。
枕石傳說因晉代高僧生公常在石上讀經、枕石而眠,讓頑石有了靈氣。也有說是明代唐伯虎來虎丘遊玩時,靠著這塊石頭休息睡著了,恰巧被另一位才子祝枝山撞見,便揮毫題下枕石二字調侃他。
真嬢為唐代蘇州歌伎,賣藝不賣身,因不堪折辱投繯自盡葬身虎丘,現所見涼亭為清乾隆時期加建。唐代任蘇州太守僅一年多時間就來訪虎丘12次的白居易曾為真孃墓賦詩一首,最末四句「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表達出美好事物總是稍縱即逝留也留不住的感慨。
憨憨泉相傳為梁代(南朝)高僧憨憨所鑿,已有1400餘年歷史,現井欄為康熙年間所置,上刻有紀年。
虎丘中心的巨大岩塊「千人石」不知是否真可容千人?傳說吳王夫差為父親闔閭造墓完工後,為保留陵寢祕密將參與工匠千人集中於此斬殺,鮮血滲入岩石留下斑斑暗紫,至今可見。
千人石得名另一說則是因梁代高僧生公曾在此講經,從最初空無一人卻令白蓮生花、頑石點頭,到後來人越來越多,變成座無虛席、千人聽講。現在千人石旁石壁上看到的大字“生公講台”、“千人座”和白蓮池中疊石上題的“點頭”說的就是這件事。其中生公講台四字傳為唐代李陽冰所書。
千人石還能看到兩座經幢和一座石亭「二仙亭」。瘦高的經幢立於後周顯德年間,八角柱身刻有佛陀坐像裝飾,較矮胖的經幢立於明萬曆年間,上頭刻金剛經經文。
二仙亭最初建於宋代,用來紀念呂洞賓和陳摶兩位仙人在虎丘相遇的逸事,現所見石亭為清嘉慶年間重建,內壁嵌有這兩位神仙形象的石碑。
二仙亭旁有“虎丘劍池”顏體大字有說是唐代顏真卿或他的次子顏頵所題,也有說是宋代葉清臣或蔡襄所題,太多的不可考!通過大字旁月洞門“別有洞天”便抵達劍池,也就是傳說中吳王闔閭陵墓的入口。劍池兩側石壁留有更多歷代名人摩崖題刻,特別醒目的是王羲之的“劍池”和米芾的“風壑雲泉”,當然也都只是據傳,並無法百分百確定。
從劍池抬頭望,峭壁上方橫跨一道始建於宋代的石拱橋,橋面有兩個圓洞,可供僧人垂桶取劍池的水,因此得名「雙井橋」。走上橋看到現在井口用鐵條封了,橋邊也設鐵欄杆保護,雖然影響景觀,卻是為了遊客安全的不得不。
面對劍池的兩邊各有路徑,左側通往唐代劉伯芻所評的「天下第三泉」(也稱陸羽井)和宋代的石觀音殿遺址(現已重修)。天下第三泉地勢高於劍池,劍池又高於白蓮池,三個水池間有古渠道相通。
石觀音殿:
劍池右側大石階上方便是雲巖寺(雲岩寺)大雄寶殿,應該是近代重建,消失的三山門原本設在階梯下方不遠處。過大殿進入後院有一座重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御碑亭,裡頭三塊石碑上有康熙和乾隆所題詩詞。
最後觀賞虎丘史蹟重中之重的“雲巖寺塔”。雲巖寺最初位於山下,歷史始於東晉王珣、王珉於咸和二年( 327 年)捐宅為寺,唐會昌五年(845年)毀佛後重建時才移往山上。現存的雲巖寺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落成,磚塔外觀為七層八角仿木結構模樣,高47.7米,上頭仍能找到一些殘存的磚雕和泥塑裝飾。
正面看雲巖寺塔已經夠斑駁滄桑,若從側面看,塔身更呈明顯傾斜,因此有好事者稱它為「中國的比薩斜塔」,很無聊的類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