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里歷史公園(Yoshinogari Historical Park)史前遺址發現於1986年,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5世紀,並持續定居使用到西元3世紀,是日本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彌生時代聚落遺跡。
吉野里歷史公園占地約40公頃,剛好介於JR「吉野ヶ里公園駅」和「神埼駅」之間,兩站分別走到公園的東、西入口大約都要15分鐘。園內分為東入口區、古代森林區、環壕部落區、古代原野區4個區域,其中考古後恢復的彌生時代建築集中在環壕部落區,從南到北又有南之村、倉庫和市場區、南內郭、中之村、北內郭、北墳丘等區,以及生活體驗館和文物展示館。逛完後很佩服日本人對考古遺址的保護與開發、規劃能力,這是一處兼具休憩功能又很有教育意義的戶外博物館。
入園有免費公車可搭乘,天氣不錯我便只靠兩隻腳,從南之村慢慢逛起。看日本今日文明,很難想像在西元3世紀(相當中國三國時期),日本九州的國之都城仍處於豎穴式和干欄式建築的部落狀態,落後中國古文明將近兩千年(可對比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
在「南之村」可以看到村落設有木柵、壕溝、刺樁,主要用於防範敵人與野獸。村內住所多是半穴居,所謂豎穴式居所就是地表往下挖,地上再蓋屋頂的建築形式,屋內中央設有火坑,構造相當簡單。干欄式建築則大多作為倉庫使用,高架可用以防鼠、防潮。另有地表上的大屋,作為聚會使用。當時人們已懂得種稻、養蠶、織布,在一些屋裡有相關陳設展示。
南之村是一般百姓村莊,「南內郭」則屬於王族住所,不過仍是寒酸的豎穴式和干欄式建築,不同之處在於戒備更加森嚴,除了木柵、壕溝、大門,還多出幾座眺望台“物見櫓”。由於南內郭已具備日本後世城郭的初步形態,吉野里遺址因此也被選入日本百大名城名單。
南內郭一旁有倉庫群和集市,可視為當時的中央貿易中心,除了倉庫還復原一棟行政管理用的市樓。
再往北走進入「北內郭」,這裡是神聖的祭祀場所,裡面的祭殿、祭司住屋、眺望台已全都復原。要注意,從考古出土的柱坑到建築群復原中間得加入不少考證與想像,所以也不可盡信。
日本彌生時代還沒有文字,歷史除了依靠神話傳說和考古挖掘,就只能在中國文獻裡尋找蛛絲馬跡。《三國志》中《魏志倭人傳》便是關於日本彌生時代後期情況的珍貴記載。當時日本小國林立,各國風俗各異,以邪馬台國相對強大,下面引一段《倭人傳》中對邪馬台國神祕的女王卑彌呼的描述:
「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衆,年已長大,無夫壻,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以來,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衞。」
邪馬台國究竟在日本那裡至今仍有各種分歧看法,吉野里遺址發現後自然也成為有力候選之一。北內郭高大的的主祭殿大概就是根據《倭人傳》對卑彌呼的記載加以想像復原,蠟像展示二樓有國王和貴族們議事,三樓則是巫女祭祀。祭祀物中出現日本三神器的明鏡、勾玉、寶劍,這些在吉野里考古也都挖掘到相對應實物,但有趣的是銅鏡竟是來自中國的漢鏡!當時日本和中國的關係,以及邪馬台國君權、神權間的關係很讓人好奇。
北內郭的主祭殿正對著以北的「北墳丘」,一座君王、貴族的大墓,丘前設有立柱、祀堂,丘內埋藏14具甕棺,出土陪葬品包括玻璃管玉與銅劍。
若還有力氣可以繼續北行進入古代森林區,這裡也有一大片墳區,出土約500具甕棺(比起北墳丘沒太多好看,可略。)。
西南邊的古代原野區設有兒童遊樂區和親水區,一些水塘的自然生態也保持不錯,還有大片綠茵草地,暑假許多家長帶小孩來玩。
博物館內展示以陶器為主,包括巨大的甕棺,還有一片帶符號的陶片。少量銅器中最特別的是一面漢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