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樂廣場算是市區新興景點,可以過來看看親水造景和一旁運河。從這裡逛回西門圓環一帶,看赤崁樓、天后宮周邊小巷的變化,再一路走回投宿的煙波飯店。
河樂廣場是拆除大型商場“中國城”後利用地下室結構改建成的親水廣場。西起環河街、東至康樂街,因此以“河樂”為名,既鄰近運河,又有“和樂”和“闔家歡樂”諧音寓意,名字取得不錯。不過英文名“The Spring”說是代表春天與湧泉雙重含義就顯得矯揉造作,因為看不出春天意象,又沒有湧泉。去年來因為旱災沒注水,看起來很醜,今年雖有水了也不覺得太好看,不過能為城市多留一處開放空間立意總是好的。
河樂廣場就在運河邊上,河岸就能看到一些紅樹林植物,水中有魚影斑斑,看大概都是吳郭魚。二月來馬鞭草科的海茄苳正在開花,使君子科的綠鈕樹已經結出奇特的聚合果(綠鈕樹是歸化植物)。接近黃昏時發現在這裡也能欣賞夕陽。
運河旁巷弄內濟福宮前有一處佔地約300坪的「河景魚躍龍騰廣場」,是台南高商廣告設計科與光華高中多媒體設計科師生以鯉魚躍龍門為題的共同創作,又一處無意間逛到的有趣角落。
隱藏在赤崁樓旁石精臼點心城裡的廣安宮,據說歷史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現存寺廟是日據大正13年(1924年)為拓寬道路遷建,因此呈現閩洋合併風格。我一直記得大學時代在已近頹圮、被煙火薰得黝黑的拜亭下吃虱目魚粥的場景,如今小吃店早已搬遷多年,據說由後代接手改在公園南路營業,名為“阿憨鹹粥”,還沒去捧過場。而廣安宮這回看(2022年)也已修復完成,只差神像還沒安座,所以廟門仍緊閉,就欣賞一下三川門保留的一些舊時雕刻與彩繪。
赤崁樓和石精臼點心城間的赤崁街走進去可以拍到蓬壺書院大門,前身為清嘉慶年間創建的引心書院,光緒12年(1886年)才重建於赤崁樓西側,現屬於赤崁樓景點範圍,書院大門便總是關閉,要買票進赤崁樓才能順道參觀。這條街上也有幾棟老屋,其中「赤崁中藥行」其實是一家酒吧,還挺好奇,但沒進去過。
萬福庵旁的陳世興古宅這次走去看看已經修復完畢,但不知道是否仍為私產?未來會不會開放?這邊巷底的老房子有間高檔烤肉店也是我有興趣但還沒品嚐的店家。
轉進祀典武廟和大天后宮旁的算命巷,想起大四前程迷茫時曾路過好玩算了一次,結果完全不準,大概看我是成大學生就說我命格適合五行與“金”有關電子電機,我可是生物系學生啊!這成了我人生唯一一次花錢算命,從此堅定只信自己。算命巷的側邊留有一處隘門,算是古時民防設施,白日開啟,夜間關閉,用來防禦宵小竊賊。現在看只是一道磚石門框,沒有門扇,卻是台南難得還保存著的隘門遺跡。
轉個彎看開基武廟,廟雖小卻是明鄭時期便已創建的關帝廟,號稱是台灣第一座關帝廟,現三川門與正殿仍維持清代街屋型態格局,可惜後殿已經改建為新廟。
開基武廟左右也有老屋咖啡店和一些壁畫裝飾。從這裡隨意選擇不同巷道走回旅館,路過舊時的汲水幫浦、荒廢的老屋、收攤的傳統豆腐店、日本氛圍的小餐館,最後抵達府城僅存的節孝石牌坊「蕭氏節孝坊」,大概為配合昔日巷道尺度空間只寬2.6米,頗為迷你。這座石坊是為表彰貢生沈清澤的寡母蕭氏節孝40年而於清嘉慶5年(1800年)設立。
走著走著偶而也看到一些奇花異卉,比如毬蘭、粉花凌霄和三月間落花滿地的蘋婆(鳳眼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