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竹溪寺找名匾,順道經過法華寺、台南運動公園。
法華寺、竹溪寺列名台南四大古剎(另兩座為開元寺、彌陀寺),大學時代來過印象規模挺大,可惜現在法華寺因疫情閉門謝客已久,竹溪寺則正在施工重建。
法華寺前身為明末隨鄭經來台的逸士李茂春住所「夢蝶園」,明永曆29年(1675年)李茂春去世後改築為「准提庵」,清康熙23年(1784年)重修後供奉釋迦牟尼,自此稱為「法華寺」。現存寺廟建築群雖然大多為日據時代及光復後所建,但整體格局仍保持傳統式樣。台南四大古剎中,竹溪寺和彌陀寺早已變成現代新廟,若想尋古意就到法華寺和開元寺吧!
雖因疫情無法入內,但只在法華寺廟埕走走,還是能感受到純正佛寺的肅穆與幽靜。據說法華寺廟方前些年有意改建新樓,希望廢除古蹟身分,一度任憑部分房舍荒廢坍塌,實在有夠短視,不知現在矛盾是否已經解決?
竹溪寺有點遠,所以是騎T-Bike過來,中途經過台南運動公園的青少年極限運動場,其實就是玩滑板的地方,少不了以塗鴉展現潮流與叛逆精神。平日沒見人使用,可能周末才會熱鬧。
竹溪寺有說建於明永曆15年至18年間(1661~1664年),為台灣最早的佛寺之一,原名「小西天寺」。竹溪寺在日據時代曾改建成中西合璧模樣,台灣光復後1973年再改建成現代鋼筋混凝土的三層樓大廟,如今又拆平重建。寺廟僅存的古意只剩下燕脊重檐的舊山門,上書“竹溪古寺”,兩旁有“法雨”、“慈雲”大字,還有一座造於日據時代(1919年)的蓮花寶塔也有百年歷史。
現代感的竹溪書院已經先建成,看寺廟建築效果圖,未來大殿也會擁有現代外觀。只要不是破壞古蹟,我並不反對寺廟創新,拭目以待。
竹溪寺雖然舊貌不再,但由於歷史悠久,廟內近年清查發現包括生活、儀禮器物、匾額、對聯、書畫、古籍等文物總數多達四千餘件,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號稱台南三大(或四大)名匾之一的「了然世界」。重建期間寺廟匾額都暫收藏在鄰近的竹溪會館內,除了「了然世界」還看到讓人好奇的「圓通教主」、「幽冥教主」等牌匾,查查原來圓通教主指的是觀世音菩薩,幽冥教主則是地藏王菩薩。
既然說到台南三大或四大名匾,那就把其他幾塊匾的照片一起放上來。所謂三大名匾除了竹溪寺的「了然世界」,還有天壇的「一字匾」、台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若是四大名匾就再加上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其實台南因為廟多,古匾數量相當驚人,逛廟看匾讀對聯本就是有意思的事,我倒不執著於三大、四大這些名號。
千算萬算,不如天一劃。台南「一字匾」四周有小楷七言詩:「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任爾通盤都打算,有余殃慶總難移,盡歸善報無相負,盡歸惡報誰便宜,見善則遷由自主,轉禍為福亦隨時,若猶昧理思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分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因無款,已不知由何人何時所書。
天壇正殿神龕上方懸掛的「義格蒼穹」匾額為先總統蔣中正所贈。在後殿看到祭改(改運)用的生肖和紙紮人。
台灣府城隍廟三川殿上的「爾來了」言簡意賅,由廖雨亭題於日據昭和12年(1937年),和一個用來清算人一生是非善惡的大算盤相對,頗具警世意味。正殿神龕上方牌匾由同知台灣府事洪毓琛敬立於同治元年三月。
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由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楊廷理題於乾隆59年(1791年),何謂大丈夫?便是《孟子》滕文公篇中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總會想到日文“Daijobu”沒關係的意思。和「大丈夫」一起的還有嘉慶19年(1814年)御前侍衛福建陸路提標幼營游擊徐慶超敬書的「人倫之至」,同樣出自《孟子》:「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正殿神龕上方的「萬世人極」則是咸豐皇帝親書御匾。
祀典武廟後側的觀音廳裡的觀音像據說原是明寧靖王府中供奉的家佛,六合堂前的庭院也有相傳明寧靖王親手栽種的古梅(實際看沒那麼老,若傳說屬實,至少梅樹已是死去重栽。),春天滿樹新綠,梅花藏在觀音廳殘留的彩繪中。觀音廳左、右還有月老廳、太歲殿、西社,感覺這裡以前或許是明寧靖王府的後花園區域,後來和天后宮隔開,併入武廟範圍,自成一方獨立的小天地,是我挺喜歡的角落,以前沒上照片,這裡補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