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到台南旅遊的人好像都會來逛國華街找吃的,在我讀成大的時候這裡還沒有名氣,只知道西門圓環旁有永樂市場。今日熱門的國華街小吃就散布在永樂市場沿國華街往南一直到保安街的周邊,有機會來逛個五、六趟都吃不完。
永樂市場位於國華街和民族路交叉口,建於民國52年,年紀比大多數遊客還大,許多小吃攤已經飄香數十年。和永樂市場相鄰還有一座水仙宮市場,規模稍小些,但歷史還更早,裡頭包裹一座古蹟寺廟水仙宮。由這兩座市場衍生出的熱鬧市集和人氣應該是帶動國華街後來發展的主要原因。
國華街街道狹窄,所以逛街可以左右商家兼顧,著名的碗粿、春捲、小卷米粉等傳統小吃和各種冰品網路上的介紹已經太多,大排長龍的地方未必就會特別好吃,有機會不妨聽聽當地人的建議。
我比較少拍食物,很多吃過的東西並沒去拍照,有照片的也未必就是推薦。口味這東西照片拍不出來,箇中滋味要入口那一刻才分曉。通常排隊名店好吃理所當然,所以缺乏一點驚喜,有時運氣不好還會讓人有不過如此的失望感,所以我也喜歡搜尋一些無名店家,台南絕對不缺乏小吃選擇。
台南小吃分散各處,國華街一帶雖然比較密集,但只能代表一小部分,太多東西要往別的地方找去。台南的鱔魚意麵、蝦仁肉圓、牛肉湯、虱目魚、岡山羊肉、當歸鴨、碗粿、豬腰豬心、軟骨飯我都敢吃,唯一一樣從大學時代就敬謝不敏,只吃過一次覺得超難吃的東西是棺材板,這還是在沙卡里巴燒掉之前的體驗,印象太深刻。還有一樣以前敢吃現在不敢吃,但就算想吃應該也已經吃不到了的就是烤鳥仔巴,包括伯勞鳥和嘉南平原稻田中的麻雀。
回想成大四年真沒白混,吃遍府城四方小吃。還記得曾為了廣安宮的虱目魚粥自己騎腳踏車去過兩三回都不見營業,問人才知道只賣早晨,中午來只能撲空。很多大學時代喜歡的店家已經消失,並非人人都能像度小月擔仔麵、再發號肉粽、安平豆花等老店一樣屹立不搖。我比較常去再發號肉粽,因為這家店好像一直沒真正熱門起來,所以也不像度小月和安平豆花改變那麼多。許多年後可以坐在相同店面裡品嚐記憶中的味道總會有一點感動,已經不單純是一份食物的問題。
逛國華街當走到水仙宮市場這頭,可以轉去神農街逛逛。老街近幾年有了人氣,商家漸多,但仍保有舊時街道尺度空間和許多歲月斑駁的老宅。
神農街舊名北勢街,街上有座祭祀關公與馬、李、黃三位王爺的小廟“金華府”,屬於王爺廟性質。由於現址是清同治時期(1874年)才在街道新購房產修建,所以保留著街屋形式。
神農街過康樂街之後就都還是住家,街的盡頭有座開基藥王廟,雖然歷史悠久但已改建為鋼筋水泥新廟。廟旁有一棵300年歷史的老榕樹,受限於空間只能跟隨周圍建築拔高生長,樹型因此變得奇特,現下方有座「榕松公」小祠祭拜。
幾年前帶朋友來神農街時,還沒那麼多店家和紅燈籠,街道比現在更質樸。找到一家老屋改裝的咖啡店喝咖啡,順便參觀傳統街屋的格局,很好一家店,復古又新潮,但今年再去已經沒找著。
和國華街平行的大馬路海安路上看到一些裝置藝術,這一帶胡亂逛也有一些壁畫點綴。台南街道文化不斷變化,城市越來越有活力,寫著寫著都想再回去吃喝玩樂幾天。大學住了四年,實在很有感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