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社群媒體出現的多年之前,深澳岬角象鼻岩確實稱得上是秘境,除了少數磯釣客,鮮有人來到岬角尾端,我從前是巡查海防番仔澳班哨偶然發現這地方,來過幾次總四下無人,很適合偷閒坐會兒思考退伍後的人生方向。
多年後搭“台灣好行”重返深澳漁港看看,這裡居然已經成為熱門觀光地,平日也能見到幾艘海釣船整裝待發,停車場上除私家車外,還有三、四輛大型遊覽車,想必假日肯定又熱鬧幾分。拍拍漁港有雞籠山和酋長岩當背景,從前港邊只一兩家小吃攤,現在多出許多競爭同業,連咖啡店都有了。深澳舊名番仔澳,看酋長岩寫實依舊的側臉,或許便是“番仔”地名的由來。
隨著一群團客鬧哄哄參觀象鼻岩是很不好的體驗。因為遊客多,現場已拉起警戒線,無法貼近崖邊拍到象鼻入海,也不可以走上象背。除非趕著清晨無人時前來,已經不可能靜坐聆聽濤聲或拍張險峻的照片,只是一處群眾熱門打卡地點而已。
野柳和和平島的蕈狀岩現在因園區管理都不能自在胡亂逛了,深澳岬角的蕈狀岩也很發達,且仍是野放狀態,來這裡若只為在象鼻岩打卡,其實很可惜。
其他奇岩怪石和風蝕、海蝕景觀也相當吸引人。跑過幾十個國家了,依舊覺得台灣東北角海岸屬於世界級景觀,可惜台灣政府不會做觀光,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不足,老喜歡撒錢補助旅行團、旅行社或發消費券這些短視近利的政治手法。真要花錢不如學學日本在旅遊行銷前先整理好環境和基礎設施,至少要有乾淨的公廁清晰的指標和說明、以及準點、禮貌的旅遊路線巴士吧!“台灣好行”推出這麼多年,用意雖好,卻營運得要死不活,都沒自覺該檢討嗎?
再拍拍釣客、生痕化石、浪花、海藻,和一條枉死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