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jiang k1.JPG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小島,島上建有金山寺,清道光之後金山逐漸與陸地相連,今日景觀和古人詩詞吟詠已大不相同。鎮江三山所謂金山“寺裹山”、北固山“寺冠山”、焦山“山裹寺”,倒是這“寺裹山”還有些模樣。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初名澤心寺,也曾稱為龍遊寺,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曾多次登臨,現山門牌匾為康熙所題的“江天禪寺”。金山寺歷朝歷代屢有毀建(據說至今是七毀八建),現所見雖為明清格局,但因民國時期大火、文革又遭破壞,其實大部分建築都是新修,參雜一些舊時基礎、文物,比如牌坊式山門修建於民國初年,外頭石獅為明代,但入內的大雄寶殿則是1986年動工重建。

Zhenjiang k2.JPG

Zhenjiang k3.JPG

Zhenjiang k4.JPG

Zhenjiang k5.JPG

Zhenjiang k6.JPG

 

金山寺依山就勢,大雄寶殿之後層層亭台樓閣以石階、迴廊相通,看似幾乎將高僅44米的金山完全覆蓋,才得到“寺裹山”之名。逐步登高後有藏經閣、妙高台、楞伽台、夕照閣、觀音閣、慈壽塔、流雲亭等建築,還有法海洞、白龍洞等天然石洞。流雲亭“江山一覽”石碑也是康熙所書。

金山寺因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故事聞名。唐代高僧法海和尚是歷史真實存在過的人物,金山的法海洞傳說原有大蟒盤據,法海入內坐禪修行後,大蟒不敢侵擾,自行隱沒長江離去。原本單純高僧與蟒蛇的故事經民間說書引用和不斷加油添醋,最終演變成人蛇相戀的《白蛇傳》,情節高潮就落在“水淹金山寺”白蛇與法海大鬥法。《三國演義》神化了諸葛亮和關公,《白蛇傳》卻污名化法海,讓他成為一個壞人好事的老古板。

Zhenjiang l1.JPG

Zhenjiang l2.JPG

Zhenjiang l3.JPG

Zhenjiang l4.JPG

Zhenjiang l5.JPG

Zhenjiang l6.JPG

Zhenjiang l7.JPG

Zhenjiang l8.JPG

Zhenjiang l9.JPG

Zhenjiang l10.JPG

 

登上金山,長江不再從眼下流過,只在隱隱約約的遠方,四望田野水塘,便知何謂滄海桑田。

Zhenjiang m1.jpg

Zhenjiang m2.JPG

Zhenjiang m3.JPG

Zhenjiang m4.JPG

 

明成化十八年(西元1482)11歲的王守仁(成年後因自號陽明子,被尊稱為陽明先生,後世便都叫他王陽明了。)隨祖父北上與北京任職的父親王華相聚,途經鎮江,爺孫倆登金山寺與一眾友人宴飲賞月。古時文人喝開了便少不了要即席賦詩,應答一番,結果大人們詩尚未成,小小王守仁便吟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依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一鳴驚人。賓客們考他以寺中“蔽月山房”為題再做一首,於是又有了「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一詩。

在寺裡一塊書法刻石看到這兩首詩。想到蘇東坡那首著名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也是在金山寺中秋賞月時有感寫下。從前在沒有光害和空污、四方洪流滾滾、寺院層層疊疊的江中小島頂上飲酒賞月場景,今人只能憑想像了。

王守仁小朋友的《蔽月山房》也讓我想到蘇東坡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都是打油詩味道,卻有辯證思維。

Zhenjiang k7.JPG

 

金山寺西的中泠泉,原是長江底下的天然泉眼。唐代張又新所著《煎茶水記》提到劉伯芻將揚子江南零水(即為中冷泉)列天下第一,陸羽所分二十等則占第七。從前要如何乘船江中以銅瓶、長繩汲取出純淨泉水,而不與江水相混,想必需要一些技巧。清末長江河道變遷後,中冷泉已變成陸地上的泉水,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為此泉修築石欄並提寫“天下第一泉”,池邊建有八角涼亭“鑒亭”。從前去有茶樓,現改為展示館,或許泉水也已經變質不宜泡茶了!

Zhenjiang m5.JPG

Zhenjiang m6.JPG

Zhenjiang m7.JPG

Zhenjiang m9.JPG

arrow
arrow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