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來沒時間上升旗山,這次碰到纜車維修又到不了,於是便改去山腳下的極樂寺。此外逛海濱區購物中心時也順便看看附近的泰國廟和緬甸廟。多元文化並存又都有生氣是檳城最吸引人的地方。
極樂寺由來自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的妙蓮法師發願籌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動工,歷時14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才完工,前面介紹過的藍色大屋和綠色大屋主人張弼士和鄭景貴都是贊助者。極樂寺最初為典型的中土佛寺格局,側開的山門進入後依序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山門前巨大岩石上留有一些摩崖石刻,大多題寫於光緒和民初。
寺廟建成後,後人也沒閒著,又不斷加建、改建終成今日所見的龐然大物,且工程還在進行中,據說已是馬來西亞(也有說是全東南亞)規模最大的華人佛寺。可惜新造的部分有些稱不上美觀,工藝也較粗,若不求神拜佛不如在庭園裡賞賞花。
極樂寺不用門票,只有登萬佛寶塔時酌收2馬幣(2018年),所以我雖不燒香拜拜,仍在大殿登記捐了一塊瓦,題幾個毛筆字。萬佛寶塔建築乏善可陳,但值得登高看看山和城市天際線。
19世紀檳城的發展除了吸引許多華人和印度人,也有來自泰國、緬甸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移民。始建於18世紀中的臥佛寺便是一座典型的泰國寺廟,本堂大臥佛已有百年歷史,身長33米,據說是全球第三大臥佛。
緬甸佛寺和泰國臥佛寺隔街相對,歷史似乎更早,看到有資料說始建於1803年。一進門建築風格、佛塔、神獸便都與泰國廟不同。如果還沒有機會去過泰國或緬甸的人,我還蠻推薦來檳城時可以看看,究竟風格迴異又有點歷史的兩國寺廟如此並列在其他地方應該很少見吧!加上這兩座廟距離海濱購物中心Gurney Paragon和Plaza Gurney大概也就300公尺距離而已,逛完還能去吃飯或喝咖啡、吹冷氣。
檳城近郊有名的寺廟除了極樂寺和泰、緬佛寺外,在植物園附近也有幾座色彩繽紛的印度廟,其中半山上的“The Balathandayuthapani Temple”看起來挺壯觀,不過我離開植物園時正是大熱天實在沒興趣去爬階梯,只山下拍了照就走人。
檳城更遠郊還有蛇廟和拜鄭和的三保宮,因距離較遠,我倒沒好奇到非得湊時間跑一趟,都略過。在這裡提起只是讓大家知道檳城其實蠻多東西看,省得有人問我檳城怎能待那麼多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