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是大陸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舊名歸綏,由明代舊城“歸化”和清代新城“綏遠”合併而成,1954年改名蒙古語音譯的“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之城“,名不符實,像懷念那曾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過往。其實歸綏改名呼和浩特和韓國希望華人世界不要再稱呼其首都“漢城”而要用音譯的“首爾”一樣,都屬於民族自尊、文化自覺範疇,這時候若學莎翁說“玫瑰不叫玫瑰亦無損其芬芳”就太不上道了。
“召”為藏語寺廟的意思。到呼和浩特訪大召,等同去歸綏看大廟。呼和浩特已經現代化到沒甚麼蒙古特色,只剩下零星幾座廟供遊客懷古。一趟西北行打從離開西安超過半個月沒再見到星巴克,在呼和浩特住五星級酒店、喝星巴克咖啡居然頓時鬆了口氣,自己都鄙視我這個城市人太貪圖享受,有甚麼資格批評呼和浩特亂起高樓、不愛惜傳統?
大召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始建於明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初賜名弘慈寺,現所見規模為後金皇太極下令擴建而成(1640年),並更名為無量寺。沿中軸線建有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九間樓,基本上為漢廟格局。其中經堂和佛殿相結合的大雄寶殿最具喇嘛廟特色,內部供奉珍貴明代大型銀佛,並布滿精緻雕飾和壁畫,可惜嚴禁拍照,再華麗現模樣也已經淡忘。
從某些角度看大召,紅牆黃瓦有點紫禁城模樣,主要因為清代迎達賴五世赴京時,曾在大召歇宿,後清康熙年間重修特准使用御廟規格的黃琉璃瓦。
屋頂、屋簷飾物和建築內部就有比較濃的藏傳佛教風貌。但終究非藏地,總覺得差了點甚麼,不是太喜歡。加上遊客多而粗俗,喇嘛也不如藏地親切和善。
2010年去時有許多地方在維修,到處堆著建材。
院裡的小喇嘛。
除中路大殿嚴禁攝影外,兩側新舊不一的其他小佛殿倒是沒人管,還是拍了點佛像、壁畫、唐卡紀錄一下。
一處外牆有六道輪迴圖,被加上玻璃罩保護,反光嚴重,也只能側著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