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ed bridge a5.JPG  

上海跨年夜踩踏事件死掉30幾個人,期間我也在大陸旅行,為了躲開元旦三天連假的人潮,特別選擇到冷門的龍岩、連城,果然遊人稀少,其中甚至有兩天沒碰到其他遊客。

其實到缺乏排隊文化的國家旅遊,人多又擠的地方都要特別警覺,得小心扒手、小心推擠踩踏、小心返程交通,擔心那麼多若非不得不乾脆避了去。所以我雖在大陸,卻有一個非常清幽的元旦假期,住在連麥當勞、肯德基都沒有的小縣城,每天搭中巴、小巴車去鄉間找風景,在無名小店吃喝,恢復些許背包客的模樣。

到大陸鄉下旅行的優點是語言溝通無礙且物價依舊便宜,所以敢不事先規劃盲目的玩,反正問問就知道那裡搭車、那裡下車,最壞狀況花錢包個車也不會心疼。久違了大陸農村純樸的一面,還沒開發旅遊的地方人們對陌生人好奇而友善,天天有人為我指路、有人邀我喝茶,想進去參觀的老房子,打聲招呼沒被拒絕過。連城這幾天的旅行因期待不高,反而意外美好。

以下三座廊橋分散在三個不同村裡,是我人到連城以後才上網找來的“景點”。廊橋除了基本交通功能,橋屋可以遮風避雨又常設有座凳,因此多出休憩和集會功能,有些廊橋在橋頭或橋心設有小廟,又具備祭祀和風水作用。中國南方古代廊橋仍留存不少,據統計單福建省便擁有兩百多座。浙南、閩北交界更是密集的廊橋之鄉,以木拱廊橋聞名,建築形式和工法和這次所見的又不一樣,等有機會去泰順看過再來介紹。學無止境,玩樂若要深度,真是給幾輩子也不夠。

永隆橋位於莒溪鎮壁洲村,橫跨在莒溪之上,始建於明洪武20年(1387年),橋長約百米、寬6米,4墩5孔。

covered bridge a1.JPG

covered bridge a2.JPG

covered bridge a3.JPG

covered bridge a4.JPG   

永隆橋畔還有清康熙年間打造的文昌閣和清末修建的天后宮,三組相互依傍的古建築同時入目非常壯觀。這裡沒有遊客便沒有所謂門票,天后宮和文昌閣都可以自由進出。廟裡一群老人有的看電視、有的曬太陽,時光彷彿倒退半世紀。

covered bridge a6.JPG

covered bridge a7.JPG

covered bridge a8.JPG

covered bridge a9.JPG

covered bridge a10.JPG

covered bridge a11.JPG   

雲龍橋位在羅坊鄉下羅村,始建於明崇禎7年(1634年),乾隆年間重修,橋長81米、寬5米,6墩7孔。橋一端在田間,另一端卻像撞入山壁,一旁題著“龍騰青岩”四個字。青岩河原應悠悠打橋下流過,但為了保護古橋河床正在進行整治,一片泥濘,沒讓我看到最美的景緻。

covered bridge c1.JPG

covered bridge c2.JPG

covered bridge c3.JPG

covered bridge c4.JPG

covered bridge c5.JPG

covered bridge c10.JPG   

橋中建有雙層六角的魁星閣,登閣雖不過站高兩、三米,卻有另一番視覺體驗。橋上看見一些胡亂塗鴉,“放開那女孩。讓我來,我中箭了。”,雖然莫名其妙,但失笑,因為想到這橋似龍,而歐洲神話中公主常被惡龍囚禁,英雄救美多少切題,比魁星閣上那些到此一遊的姓名刻字有創意多了。

covered bridge c7.JPG

covered bridge c8.JPG

covered bridge c9.JPG

covered bridge c6.JPG     

雲龍橋兩端各有一座寺廟,其中天后宮前面新立一尊尺規突兀的媽祖像,和小廟很不相襯。

covered bridge c11.JPG

covered bridge c12.JPG   

玉砂橋位於四堡鄉馬屋村的花溪上,始建於清康熙23年(1684年)。據說從前花溪河床砂石晶瑩如玉,才有此橋名。近年把橋修得挺新。

玉砂橋長30米、寬5米,相較上面兩座廊橋迷你許多,在村落水口參天古樟襯托下,越發顯得秀氣。

covered bridge b1.JPG

covered bridge b2.JPG

covered bridge b3.JPG

covered bridge b4.JPG

covered bridge b5.JPG

covered bridge b6.JPG

covered bridge b7.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攝影‧雜想 的頭像
    Eric‧攝影‧雜想

    confusingstone的部落格

    Eric‧攝影‧雜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