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這座歷史名城已經沒有多少東西留下,只能充當探索轄區幾個古村落的食宿基地。縣城民生總歸要相對村落來得便利些。
城裡走一圈,經過學宮、考棚、祠堂、牌坊、和舊城中心點的中正坊,舊時光在這裡顯得如此破碎、殘缺,歷史蒼白到似乎隨時可以被遺忘、捨棄。坦白說,讀過績溪歷史再對照縣城現況,感覺落差好大,頗教人失望。
搭小巴去馮村,有點路途,路況也差,顛簸好一會才到。同車上的乘客問路、閒聊,一位老先生看我拿著介紹績溪的書便借去翻翻,指著上面一棟宅子的照片跟我說,這棟房他認得,現在已經拆掉賣了。想了一會兒又補句,好像是賣到江西,像要加強真實性般。
這就是徽州古村的命運,不是讓旅遊公司給瓜分,修修後掛上紅燈籠、標上賊貴的票價,就是任憑毀損、破爛不堪,只要有點價值的建築構件都能拿去賣錢。所以說風水啊!這些老村子有那個不講究風水?如今落到這兩極命運,真別太把風水當回事。
馮村還沒開發,下車時老先生幫我指了路,村子還在一公里開外。路上無遮蔭,正中午很曬人,遠遠看見牌坊才確定沒走錯地方。
馮村建村於唐,自宋以降曾出過十多名進士,村裡有過七座牌坊。不過現在僅存兩座,除村口的大夫坊,往裡走還有座進士坊,都是明代牌坊。
馮村環境雖然優美,也保留多棟明、清官宅,但因為村子小、交通不便,還沒有被旅遊公司看上,村裡純粹就是農村景象,沒有外來商業,環境破落、髒亂,歷史上“十里馮村鋪”的繁華富貴全然不堪回首。
村中有條槐溪流過,主要建築都在小溪兩側,三、四百米的水街就有13座小石橋。我其實還蠻喜歡看這樣未開發的村子,唯一受不了的是因為少有陌生人闖入,農村的狗多又兇,動不動就被狂吠一陣實在惱人。何況大陸還是狂犬病疫區,心理壓力挺大。
槐溪邊的花崗岩石柱看似不起眼,有說是栓馬用,有說是懸燈照明用,也有說是“華表”,一種納諫象徵。那個說法正確不得而知,說不定有多功能呢。刺史第前的石柱旁,就還留有個餵馬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