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像有機體,隨時光不停蛻變,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也有自己的個性,想認識一座城市就像想認識一個人一樣,表面相熟容易,深刻理解很難。
出門旅行想當一個Tourist還是Traveler?一段旅程該是一次Vacation還是Journey?大多數人是兩者混搭,我自己大約三七分吧!既不排斥熱門景點、知名餐飲、高檔酒店,也喜歡到冷門或無名的地方閒晃。旅行,怎麼自在怎麼好,隨人各異。
審計新村是從前臺灣省政府宿舍群,現成了文創園區,範圍不大,一些標榜創意的小商店我逛起來沒太大意思,但年輕人顯然很喜歡,連平日都挺熱鬧。
離審計新村不遠處中興一巷的綠光計畫范特喜文創聚落則是一排自來水公司的老宿舍,範圍比審計新村又更小,但來的人少,花木扶疏挺好拍照。
火車站到第二市場之間街道適合步行亂逛,有各種老商店和不少歷史建物。
寶覺禪寺創建於1926年,舊殿現被包覆在巨大的混擬土建築裡,成了特別的廟中廟,還有一座1964年建造的彌勒大佛,內部七層樓,毫無疑問是台中第一大佛。
建於1935年的舊廣播電台“臺中放送局”洋房和小庭園還蠻有味道,園裡一座石燈籠可能是台中神社拆除時移來裝飾。放送局附近留著一片老舊社區,有些已經搬空看似要改建了。
一座廟、一棟辦公樓,新與舊都是一根式的建築,尺度卻差很多。
火車站高架橋下正展出一些上世紀50、60年代的歷史照片,影像珍貴。這些作品應該可以找地點今昔對照做固定展出,像空置中的舊車站建築就很適合。
來車站路上剛經過綠川,原來從前溪邊有成排的吊腳樓棚戶,現已完全兩樣。
柳川也一樣,沿岸從前都是吊腳樓。據說綠川、柳川這些吊腳樓是1949年國民黨軍隊與眷屬撤退來台為暫時棲身才搭建,現已全數拆除,存在不過半個世紀,是城市歷史中的短暫記憶。
1960年代成功路市集和原子街一帶的小酒家,酒家女正在街頭水井打水。因為自己喜歡攝影,所以對這些歷史照片很有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