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尚書府占地五千多平方公尺,是處難得保存完好的明代徽州官宅,曾為嘉靖年間兵部尚書胡宗憲的宅邸,且從胡宗憲開始,接連12代在此居住。
胡宗憲(1512—1565年)字汝貞,號梅林,嘉靖十七年進士,是明朝一位風雲人物,初任餘姚知縣、浙江巡查御史,後從文官轉為儒將擔任抗倭總督,招徐渭為幕僚,提拔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戰功彪炳,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可惜人生最終淒涼,嘉靖四十一年遭彈劾入獄,三年後病死獄中,死後二十多年才在萬曆年間昭平反。胡宗憲因抗倭著有《籌海圖編》十三卷,書中釣魚台清楚被標記在“沿海山沙圖”裡,因此至今大陸、台灣人士辯證釣魚台主權問題時,總要引用胡宗憲這個人和他的這本書。
龍川尚書府距離湖村約三、四公里,因為是由同一個旅遊公司經營管理,所以有聯票(2011年價格湖村人民幣60,尚書府50,聯票100,估計現在可能也漲價了。)。荒謬的是與尚書府在一塊的龍川村應該要一起參觀(因為村裡有胡宗憲主持大修的宗祠和他死後所立的功名坊),卻又瓜分給另一家旅遊公司經營,得另外買票進村,和尚書府反倒沒有聯票。網上查過龍川村要75元人幣,網友惡評就一條水街和一棟胡氏宗祠根本不值那錢。我因為時間趕,毫無懸念只能放棄村子,慢慢品味尚書府。
行走古徽州這些遭旅遊公司鯨吞蠶食的村落,難免會感覺勢利與銅臭遠遠凌駕在文化之上,這已是大陸普遍現象,早就見怪不怪。還好我並非文化人,偶爾看不順眼、哀悼一下,不至於動不動就要心中一陣悲涼。否則還玩個屁啊。
走出尚書府其實太陽也將下山,只在龍川村村口拍下一張照片。
寫偏了,回頭看尚書府。我挺喜歡這地方,官廳、家祠、祖居、家廟、私塾、繡樓、戲園、醫館等單元由小巧的庭園串聯,像座小村落。逛尚書府只該慢、不能快,兜兜轉轉嚐試不同路線繞上幾圈,看看建築間的關係,各個角落的布局,再想想當時人的禮法與生活場景。除了有錢真好的感慨之外,應該還能體會諸如品味、情趣、意境、無常等其他東西吧!
胡氏家井以圓池方井構成銅錢形狀,從前外池洗衣、內池洗菜,現在水濁了。
登堂入室上小姐的綉樓。
懸吊存放聖旨樟木盒的官廳。
從前尚書府舉辦婚禮、壽慶和接待賓客的嘉會樓。
自家宅裡看戲用的徽戲臺。
繁複、幽靜的過道和隨處角落一口明朝的缸。
木牌樓“位協三公坊”。
魚亭和葫蘆門。
牆壁上的土地公磚雕神龕。
繁複的木件雕工還是最吸睛,無處不在,實在也搞不清楚是那些房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