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天臺縣城裡也有條老街,但到天臺的遊客十之八九都是去城北3公里處的國清寺。
國清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歷代多次毀於天災人禍,屢毀屢建,現存主要為清雍正年間重修後格局。清末、民國時期續有增建,規模極為龐大。但可惜大部分佛像、文物都在文革期間毀去,新塑造像工藝感覺不夠精緻、稱頭。
國清寺四面環山,寺前有小溪、古石橋,環境極為清幽。
看信徒禮佛,看不懂為何廟裡拜完還要成列繞道到寺外田野燒東西。
隋朝太久遠,國清寺現在和隋代有關的包括大雄寶殿左側一株號稱是“隋梅”的老梅樹,傳說為天臺宗五祖親手栽植,此外就是一座高約60米的“隋塔”,但其實也是南宋重建,兩者都不可靠。
鵝字碑相傳是王羲之所書,碑石中央有一明顯分隔線,右半邊是真跡,左半邊由清末書法家曹掄選臨摹王羲之筆法多年後補寫。這個“鵝”字和先前介紹過的紹興蘭亭鵝池碑的“鵝”字看起來又不一樣,傳說那麼多,真真假假怕已沒人分得清。
明嘉靖年間,天臺縣城以縣衙為中心,主街道東稱泰寧街、西稱永清街,民國才改名為東、西大街,如今街區仍維持明、清格局。古街留下的寺廟、老宅、牌坊、義井,還沒整修前看來相當殘破,和國清寺用心維護的情形落差很大。市井小老百姓總歸比不過名剎神佛。
縣衙在民國時期(1932年)改建為縣府大堂,現也成歷史文物。
常常名山出名寺。天臺山確實是座漂亮的山,但兩次去國清寺都是壞天氣,華頂始終沒上去,只逛過景區“瓊臺仙谷”。想像或許這裡也有寒山和拾得這對好朋友的足跡,於是又想起那個有名的問答公案,國清寺裡也見到牌子寫著。好消極的人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