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羅馬是由一對母狼哺育長大的雙胞胎兄弟所創建。後來哥哥羅穆盧斯(Romulus)殺死弟弟雷穆斯(Remus),成為羅馬第一位國王。雷穆斯的兒子塞紐斯(Senius)逃向北方,最終也建立一個城鎮,就是西恩那(Siena,錫恩那、錫耶納都是常見譯名)。
西恩那早期只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偏遠山城, 6世紀倫巴底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入侵後才逐漸發展成重要貿易據點。1167年西恩那成為獨立的城邦共和國,13世紀中到14世紀末進入歷史的黃金時期,財富與權勢都能和鄰邦佛羅倫斯相抗衡,現今所見的古城主要建築大多在此時興建。1348年黑死病爆發,城裡十萬居民約三分之二喪命,西恩那從此走下坡。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攻下西恩那,結束共和國歷史,並將西恩那授予梅第奇家族領導的佛羅倫斯大公國管控。
由於地處丘陵,高高低低的地勢創造出好些眺望西恩那的美麗視角,暮色下紅磚古城更顯艷麗,很少有旅人能不愛上眼前的景色。
扇貝廣場(Piazza del Campo)是西恩那的中心,目前所見的風貌在1347年左右就已經成形,是中世紀數一數二的大型廣場。紅磚鋪成的扇形地面又由石塊線條切割成九份,代表西恩那共和國當時議會的九人統治。線條由一個扇貝造型集水口輻射出來,利用廣場的天然坡度,下雨時雨水會匯集到這裡排出。正對著扇貝集水口的廣場另一頭有一座白色的「歡喜泉」,噴泉四壁滿是精美雕刻,正中央為聖母子像。每年夏季在廣場上舉辦的賽馬節是西恩那的傳統盛事,不過我不喜歡人擠人的場合,好像還沒有特別為了看什麼節慶而去某個地方。
廣場旁的共和宮(市政廳)是一座線條簡潔的哥德式的建築,完成於14世紀初。外立面排列整齊的拱窗都由二根小圓柱和三個小拱組成,上方帶著西恩那的黑白市徽。共和宮102米高的塔樓(Torre del Mangia)是全城的最高建築。但懼高、怕累,去了兩回西恩那都沒爬。
大教堂是西恩那的中心建築。1196年開始興建,主體在1215年完成,鐘樓則完成於1313年。教堂正立面下半部三個拱門屬於羅馬式建築風格,但上半部卻轉為哥德式風格 (因為原建築師喬凡尼‧畢薩諾只完成下半部就過世,上半部等到14世紀才由別的建築師接手完成,中間已相隔約百年。)。教堂裡外的地板都由大理石鑲嵌畫鋪成,真有點華麗過了頭。
西恩那在1339年時曾經計畫擴建教堂,當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正在興建,想來西恩那也是基於輸人不輸陣的競爭心態才動這念頭,可惜1348年黑死病來襲,這項只完成一兩堵牆身的建設計畫從此胎死腹中。現在從高大的殘牆可以大約看出當初設定的規模,只能說企圖心委實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