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內容無所不包,因此有人說它像是漢代的小百科。看完食、衣、住、行,這篇介紹一些人物、歷史故事、娛樂和戰爭。
看畫像石中的人物可以觀察當時人的服裝、頭飾、髮型。
背牛的力士。
狩獵圖。
畫像石中情愛主題比較少見,下面三張照片雖然雕刻有些模糊,還是看看能不能看出所以然。第一張左邊是一對男女相擁;第二張右下角有一野合圖;第三張中間一對新人雙手相執,後方有迎親隊伍,象徵喜結連理。
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畫像石也不少,比如說常見的《孔子問禮》。畫面中屈身鞠躬的人是孔子,手臂上的飛禽是準備獻給老子的野雞,老子或拿著拐杖,相對的兩人中間較小的人像是魯國神童項橐。有時孔子身後還跟著一列孔門弟子。
《二桃殺三士》故事說的是齊景公時的三位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接,他們驕傲狂妄卻有勇無謀。齊相晏嬰擔心他們將來作亂,便設計拿出兩個桃子分給這三人,讓三人因爭桃而先後自殺。
歷史故事《泗水取鼎》。九鼎在周朝是王權象徵,據說在周赧王時,秦國從周王室搶走九鼎,經過泗水時,其中一鼎掉入河中。秦始皇稱帝後曾派出千人打撈,但鼎一出水就遭蛟龍咬斷繩索再度沒入河中,最終無功而返。漢朝人雕刻這故事來象徵天欲亡秦。照片中,在泗水取鼎的下方分別還有孔子問禮和周公輔成王的故事。
六博是漢代盛行的遊戲,現在只知道是由兩人擲骰行子、以籌計數,玩法、規則已經失傳。
漢畫像石中最常見的舞蹈是長袖舞,常見的樂器則有琴、瑟、笙、簫、排笛、鼓等。以下這張照片裡就有兩人擊大鼓,兩人搖鼗鼓。鼗鼓就是俗稱的撥浪鼓。
娛樂除了六博和歌舞外,還有漢代相當盛行的百戲,也就是雜技。此外舞劍、鬥劍的主題也常見。畫像石中還可以見到「蘭錡圖」。蘭錡就是古代的兵器架,上方擺放各式各樣的兵器。
烏獲扛鼎圖。烏獲秦朝著名勇士,力能背牛、扛鼎。烏獲扛鼎後來也成為百戲表演節目的名稱之一。
雜技中的弄蛇表演。
漢朝墓室考古除了畫像石也發現不少畫像磚。提到漢朝百戲就想到在河南省博物館看到的一塊斜索戲車畫像磚,畫面中左半部,一位藝伎正用腳尖行走在兩輛馬車間搭起的一條斜索上,右半部另一位倒掛的藝伎張開雙手,手掌上各自蹲、站一人。靜態畫面看起來已經頗有難度,實際表演時馬車在奔走狀態,想必就更加驚險了。
漢畫像石中的戰爭主題以胡漢交兵為主,“胡”是對西域及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漢朝時最大的異族威脅來自匈奴。一般胡漢戰爭畫像石除了弓箭、長矛、刀劍等武器盡出的對戰畫面,還會有獻俘、稟報戰況、議事,或是載歌載舞、歡宴慶功的場景。胡漢戰爭的結果當然都是以漢軍戰勝告終。
最後這張是河南博物館的一塊胡漢戰爭畫像磚。畫面左側山上有武士正用足開弓,山間埋伏著騎兵,山坡上一隊胡兵(帽飾與漢人不同)單腳跪地、張弓待射;山前戰事緊張,漢騎兵衝鋒陷陣,右下角可以看到一位戰士手提胡人首級奔馳,上方不遠處就躺著一具無首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