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鷄籠)中元祭近年官方看似想把農曆7月14日的放水燈遊行搞得像嘉年華會,沒看過就來瞧瞧,結果這回成為這兩年參加過的廟會和宗教遶境中最讓人失望的一次。
水燈遊行出發地點和斗燈遶境一樣,都是從田寮河旁信一路開始。我提早約一個小時抵達基隆,拍拍出發前隊伍。相比前一天的斗燈遶境的花車和陣頭,又多出一些學生和社團表演。
電子花車相當俗氣,既失去傳統味,也不符合現代審美,放出震天響喇叭的更成為噪音。
十五字姓加上慶安宮和米穀公會的水燈安置在各自車上,基隆放的水燈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紙摺的蓮花燈,而是會讓人聯想到傳統殯葬的大型紙屋,即使外觀色彩豐富看著還是有點陰森。我多年前曾到望海巷看過放水燈,紙屋入水自己漂不出去,必須人下水去推,點著火又一下就燒沒,所以雖然是基隆中元普渡一個重要儀式,但並不是太好看。所以我這回只打算欣賞水燈遊行,沒想要看放水燈。
遊行隊伍約6點20分出發,從前各姓比陣頭拚面子的熱鬧已然消逝,穿插的學生和各界社團表演只是業餘,隊伍雖長,看點並不多。
等在出發點看看遊行隊伍還算差強人意,後來轉向海洋廣場前觀禮台附近等候隊伍通過就悲劇了,當隊伍最前方的重型機車隊抵達後就無法繼續前行,因為海洋廣場前方觀禮台市政府辦的演出活動仍在進行,大概還包括一些長官致詞,就這樣枯等半小時我決定放棄不看了,直接前往火車站搭車回台北。有時覺得台灣政府部門負責活動的人員真是豬腦袋,就像這次基隆中元祭,遊行隊伍缺乏官方想要營造的“嘉年華”氣氛也就罷了,怎麼可以連最基本的時間掌控都做不好?又不是第一次辦,讓幾百人座位的觀禮台演出占據道路阻擋遊行隊伍,沿街成千上萬群眾陪著當傻子枯等好玩嗎?或許宗教性活動政府本就不該介入太多,將中元普渡類比為萬聖節或想將水燈遊行轉型成嘉年華會都有點不倫不類,政府在觀光推廣過程中究竟是保護了傳統文化還是破壞傳統文化真要好好思考,千萬別打著文化之名幹些沒文化的事!
兩天遊行看下來,宣廣較少的迎斗燈繞境沒那麼盛大反而比較有意思。看完迎斗燈那天還上去主普壇看燈光,本來從忠烈祠走上去挺近,結果中正公園封閉整修,步行者得沿馬路繞遠路。這又是政府部門協調整合不佳的結果,中元普度主普壇亮燈既然是市政府推廣雞籠中元祭活動中的一個重點,那麼封閉中正公園整修步道就不能趕在中元節前完工或中元節後再啟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