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台南安南區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經歷大修之後於2021年元月重新開幕,地點有點鳥不生蛋,若不自駕交通頗為麻煩。從地圖上看博物館距離台鐵永康站只大約3公里路,兩地各設有台南共享單車T-Bike站點,我也不知哪來的興致,人在台南就臨時起意搭火車換腳踏車前往考察。
從永康車站出發,道路彎彎曲曲,通過鐵路和高速公路後接上永安路才開始出現自行車道,不過4月去時還在修,自行車道斷斷續續,有些路段必須與大車在縮減的馬路上搶道還挺危險,所以在工程完工前騎單車前往歷史博物館絕對不是個好主意。話說建設一個還挺具規模的博物館卻不提供友善的公共運輸,未來就算不變成蚊子館,冷清也將會是必然。參觀後發現博物館展示其實挺好,配套跟不上就更讓人覺得可惜。
抵達還車,先在博物館外圍繞行一圈欣賞建築。利用太陽能板組成的博物館英文字樣“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倒映水中,看起來環保也有現代感,但或許有人會覺得設計太粗暴、太工業、太廉價感。審美總是見仁見智!太陽能板前長條水池中央設有下沉的之字形步道通過,據說設計理念是採先民橫渡黑水溝(台灣海峽)為意象。走到建築背面,同樣也臨水,但此處轉為較原生態的埤塘景觀,還養著幾隻鴨。
博物館附帶的綠地空間相當廣闊,埤塘溼地已引來水鳥棲息,應該也具備滯洪功能。水中小莕菜滿開小白花,一大片挺壯觀,有隻多彩的鯨魚在中央載浮載沉。零星戶外裝置藝術雖然看不大出和歷史博物館有什麼聯結,當公園逛逛總歸是不錯。
館內無柱挑高部分的空間感很好,可以容下船隻、車站、街道。一樓長7.9米的單桅手撐船是1980年從鹽水溪畔廢棄魚塭挖掘出來,原為20世紀初期安平林家航行台江內海的載貨工具。二樓一艘更大的「唐山過台灣」船隻則是按一比一比例打造的模型,船帆映照客家人《渡台悲歌》的前四句:「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聯想起疫情中窒息的台灣,格外讓人心酸。
我很喜歡看博物館收藏的古老書籍、地圖和繪畫,可惜這裡的展示幾乎全是複製品,雖然很有系統整理出連貫知識,但缺乏文物之美與價值。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
鄭、清1683年澎湖海戰圖:
荷蘭使節與鄭成功談判圖:
1670年西方人描繪的澎湖馬公媽祖廟。畫師應該只是在歐洲聽故事作畫,雖然看得出媽祖和兩旁的千里眼、順風耳形象,但整體畫面充滿西洋元素,變的不中不西。
熱蘭遮城初建時台江內海景象(1644年):
新石器時代墾丁遺址模型:
16世紀西班牙人描繪的北台灣淡水人(原住民):
遭俘虜並帶至日本的牡丹社人(1875年):
排灣族和泰雅族珠飾:
漢民族帶來的宗教文化如王爺出巡、媽祖繞境、頭城搶孤。
日據時代的生活: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殖民政府曾動員台灣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叢林作戰,這是出征前送行的照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