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觀海潮公園屬於宜蘭頭城轄區,看台鐵在附近有個龜山站,某天興起就搭火車前往探訪。
龜山車站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是台鐵宜蘭濱海各站中與龜山島直線距離最近的一個。1977年龜山島居民因軍事理由遭遷居至台灣本島,龜山島從此無人居住,成為軍隊砲擊練習標靶。龜山島遷台居民集中居住的大溪里新社區並不在龜山車站附近,後來他們要求將居住社區恢復為龜山里,才又從大溪里分割出來。而龜山車站這邊屬於更新里,漁港原名“梗枋漁港”, 所以舊地名應該就是梗枋,後漁港配合里名又改為“更新漁港”,真的很讓人錯亂!
梗枋漁港漁船入港時可以現買魚貨,港裡水中也看到好多魚,不知是撈捕丟棄的,還是自己游進來的?
從龜山車站走到北關海潮公園大約一公里路,沿途就能遠眺北關特殊的單面山造型(一邊斜坡、一邊垂直崩塌),海岸怪石嶙峋,有些石頭上還披著野化的火龍果仙人掌,像戴綠色假髮一般。沿馬路走,有一小段會與車共行,不太舒服,但若下去海岸石堆也不大好走,同樣要注意安全。
北觀海潮公園主入口有點遠,還好朝向龜山車站公園末端的圍牆與山石間留有空隙可以走進去,像開個小後門。海岸礁石間有崎嶇小徑,沉積砂岩和硬頁岩因板塊擠壓呈傾斜角度,各樣節理、侵蝕、碎裂、崩塌形成千奇百怪的地貌,比如著名的豆腐岩和一線天景觀。從北關眺望龜山島也很清晰,但這個方向分不清楚龜首、龜身模樣,不是賞龜山島最佳角度。
北關單面山地形所形成的小凹谷是昔日出入蘭陽平原的必經要道,大約也就是今日濱海公路穿越的部分,清代在這裡設有關隘,但因為鐵路與公路興建已經破壞殆盡,看不出任何遺跡。從清代宜蘭文人李逢時(1829~1876年)寫景的〈北關道〉詩文中倒是可以懷想當年風光:「半壁旌旗落日殷,孤城陡倚白雲間。西風瘦馬海邊道,一片濤聲飛上關。」
現在公園海邊兩尊嘉慶年間鑄造的古砲是從頭城武營里挖掘出來移到這裡擺放,並非北關舊物。
單面山下的海蝕岩洞被當成地藏王菩薩殿,看起來年代不是太久遠。
巨石間有階梯可以登上半面山,沿路看看植物、找找昆蟲。小時候跟家人旅遊時曾經過一次北關,當時黑壓壓的雲層和滔天巨浪在幼小心靈植下深刻印象,當時可不知道「北關海潮」是蘭陽八景之一,只覺得害怕。不過觀浪大概要颳東北季風的時節才適合,去年夏天來時就風平浪靜。
走到高處眺望海岸線,兩端風景都好,都能望見頭城的高樓了。對我來說北關算是東北角的盡頭,從地質來看也是,過了北關海岸奇岩就少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