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安平區還蠻好消磨時間,知名古蹟也多,除了耳孰能詳的安平古堡、億載金城,還有德記洋行、東興洋行、海山館等,上一篇的漁光島其實也屬於安平區。
走近安平遠遠就能看到安平古堡改建自日據時代燈塔的暸望台。安平古堡前身為荷蘭人於1624年始建的熱蘭遮城(Zeelandia),也是當時荷蘭人在台主要根據地,一直到1662年鄭成功攻克熱蘭遮城後,荷蘭勢力才撤出台灣,熱蘭遮城也更名為安平城。目前在安平古堡景區內保留最原始的熱蘭遮城部分是一堵榕樹根盤結的高大城垣,其餘已經很難想像從前模樣,還是看模型吧!
1648年繪製的熱蘭遮城及市鎮圖。右邊為熱蘭遮城,左邊是漢人和外地商人居住的台灣市鎮,中間隔著大廣場,還能看到設有絞刑架,也是處決人犯的地方。
鄭成功其人其字,從形象上看挺文氣。
清康熙22年(1683年)清軍入台後,安平城逐漸沒落。1868年英國軍艦砲擊安平,安平古堡因儲藏軍火引發爆炸,從此淪為廢墟。同治13年(1874年)在清廷欽差大臣沈葆楨指示下,聘請法國建築師參與設計,並利用部分安平城舊城磚興建起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成為台南府城和安平港防禦外敵的新堡壘。
二鯤鯓砲台外觀呈方形,四角為突出稜堡,外部鑿有護城河環繞,只設東門進出,內、外門額由沈葆楨分別題寫「萬流砥柱」和「億載金城」,紀年為光緒元年(1875年)。進到內部中央大廣場為從前練兵所在,分布四周的兵舍及彈藥庫只剩下殘跡。
安平的英商德記洋行設立於清同治6年(1867年),是一棟雙層帶拱廊的白色洋樓。德記洋行原主要經營茶葉及部分樟腦與糖的出口,日據時代因各項事業逐漸由日商掌控,明治44年(1911年)德記洋行正式結束安平業務,建物由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接收。
台灣光復後德記洋行建築改由台鹽使用,洋樓後方倉庫隨鹽業沒落逐漸淪為廢墟,最終爬滿榕樹,多年以後這“樹包屋”景象意外成為新興景點,即是俗稱的「安平樹屋」。
與德記洋行相鄰的是書法家朱玖瑩故居。
除了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於清同治年間先後開啟的五座大型洋行中還有德商東興洋行的建築保存下來,同樣是到了日據時代無法與日本人競爭只好結束營業。
在東興洋行一旁留有幾棟台鹽從前的日式宿舍,已經整修完畢,但去時(2020年)和東興洋行都大門緊閉,大概古蹟太多,還沒找出好的活化方式。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也是一處鹽業遺址,取“鹽”的日文發音“SIO”為名成了「夕遊出張所」(原來如此,真不喜歡這種沒有創意的創意,意識形態也很奇怪。),裏頭擺設有366種顏色的生日彩鹽。
以上歷史建物不是帶著洋風就是帶著和風,若要看傳統中式建築就要鑽進老街巷中尋覓。安平古堡東側的延平老街在熱蘭遮城時期便已成形,號稱是台灣的第一條街道。我大學時代來時這裡除了百年老店林永泰興蜜餞行外,也就兩三家小店,平日極安靜,一些人家門上就能看到古意的八卦、劍獅、桃符,沒想到多年後重遊變成商家雲集,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
訪古只能再往巷子裡鑽,發現大部分從前隨處可見的避邪老物件大約因為變成古董不是被偷走了就是收藏起來,現在看到的大多由新製取代,工藝相對粗糙,風獅爺還出現許多可愛版,不再用來鎮風避邪,變成純裝飾。雖然歷史味淡了,不過小巷裡溜達溜達還是比已經商業化的延平街感覺好多了。
隱身老街巷間的「海山館」為清代駐守安平水師的會館,據說安平曾有五座這樣的外地官兵會館,但只海山館保存下來,由於日據時代曾出售給私人當住家,建築已有改造,現政府收回後簡單展示一些鄉土文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