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舊草嶺環狀自行車道若只是騎車有點可惜,海岸景觀遠望和看近看很不一樣,不妨留點時間也下去海蝕平台走走。
草嶺隧道出口景觀台望見的海岸可以從石城漁港附近小路進入,大片斜插的岩層是造山運動擠壓所造成。頁岩原本鬆軟,但經過擠壓也能變成質地較為堅硬的硬頁岩。下到海蝕平台除了觀察軟、硬頁岩及砂岩的差異,也能見到積水倒映青翠山色,散置獨石宛如裝置藝術,大自然多麼美好。
往萊萊方向騎,再找一處石城海岸下去瞧瞧,遇見一隻覓食的白鷺和一條遊走在斜插岩層間的淡水小溪。
鶯歌石的海蝕崖上有幾棟民居,景觀也相當特別。想像若是在歐洲應該會蓋出一座小城堡。
騎腳踏車的好處是可以隨處停靠便走下海岸,近觀海蝕平台奇特的岩石節理和閃耀的天光水色都不像我們尋常生活的世界。這回我連駐足的地點是否有名稱都不清楚。
萊萊景觀台又再次停下。日本宮崎海岸有著名的“鬼の洗濯板”地質景觀,萊萊這一帶海蝕平台波浪狀的地形同樣被稱為「魔鬼的洗衣板」,不知道命名和日據時期或日本人有沒有關係?
「魔鬼的洗衣板」的斜插與彎曲是造山運動岩層遭擠壓的結果,凹凸層次則是因砂岩和軟、硬頁岩遭海水侵蝕速度不一而形成。在這裡也可以觀察斷層、海蝕溝和潮間帶生物,但千萬別走到臨水的最前線去,突生的大浪可是相當危險。
延展的萊萊地質區若從咖啡店“萊萊秘境”這邊小路下去,可以看到火山岩脈形成的岩石,有人稱之為「火龍岩」,顏色與走向和構成海蝕平台的沉積岩明顯兩樣,一眼就能分辨出。
「火龍岩」是近千萬年前海底火山活動時,萊萊地底有岩漿藉岩層裂縫向上斜竄,但尚未衝出地面便冷卻,凝固成岩脈。隨著造山運動,海底岩層逐漸抬升,再經過侵蝕作用,沉積岩中更堅硬的火山岩便裸露出來。原本火山岩脈應該是延伸的一直線,但因為斷層和擠壓早已經斷裂成十多段,遠望更像是即將從地底飛出忽隱忽現的火龍背脊。
萊萊海蝕平台靠近三貂角這端變成一堆沙岩巨石堆砌的海岸,成因我不清楚,但相當壯觀,剛好拍下一隻貓咪當比例尺。這裡潮間帶的海洋生物相當豐富,只花兩三分鐘就抓到一隻陽隧足和幾個寄居蟹合拍張照。